金齡藝術節特輯

共融藝術

「共融藝術」指稱包容多元群體協力創作,而且互為主體的藝術,試圖開放藝術創作以至藝術欣賞的邊界,打破年齡、性別、種族、身體狀況、智力等局限。這個專題以香港的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作為切入點,探討「共融藝術」在藝術和社會上的意義。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音樂會回顧:臺上臺下的對話

很多很多的「點解?」,這是筆者大概開始上幼稚園時,與爸爸在家附近散步,經常見到拿著紅白間條「士的」的人士,人人對他們避之則吉,小孩心裡產生恐懼而發出的問題。爸爸當時給我的答案是

《沉默の記譜》 — 聽不見的聲音

2016年南村千里接觸到一位來自廣島的失聰生還者,對於一個沒有聽覺的人來說,她眼睛看到原爆的一刻是很美麗的 。 在這場災難性的原爆中,她很幸運地逃了出來,但當她回到家時,發現家裡已經空無一人。

香港的粵劇、粵曲與佛教

粵劇、粵曲是香港本地傳統劇種及曲藝。然而,以佛教為題的香港粵劇、粵曲並不多見,取材自佛經故事而摻合民間信仰的作品則較多。這個專題包括香港的粵劇、粵曲與佛教概述,新編佛教粵劇個案研究,粵劇、粵曲中的梵音分析,佛教粵曲創作心路等文章,希望藉此探討香港粵劇、粵曲較少觸及的題材,以及佛法較少借以呈現的藝術面貌。

粵曲、粵樂中的梵音

丘鶴儔在其第二本粵樂著作《粵調琴學新編》(1920)中收錄了〈爐香讚〉、〈萬德圓融〉、〈三皈依〉、〈戶唵咒〉、〈戒定真香〉五首梵音 (1920: 277 – 289),相信是梵音佛曲記譜較早的出版。該書以工尺記譜,並詳注揚琴竹法,但未明言此五首梵音的出處。

左至右:雁翎(鄭詠梅飾演)、知玄法師與晁錯(李江林飾演)

粵劇《宿世情仇》:佛教戲曲個案研究

涉及佛教元素的劇目,如《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觀音情度韋陀天》、《魚籃觀音》、《追魚》(《金鱗記》、《碧波仙子》)等不時在現今的粵劇舞台上搬演,但多是釋道不分、混合民間信仰的故事,以神仙妖怪鬥法幻變為主題,即使有涉及佛教義理的

三千積聚,一念如來:一首佛教粵曲的創作心路

當年初入大學,對藝術毫無認識,卻又無限仰慕,於是選讀了藝術學系,選科時如劉姥姥入大觀園,事事新鮮。當年有教授新開佛教藝術課程,雖然十分好奇,但奈何選科限額已滿,只能作罷。從此,佛教藝術成了藏在心中的小念頭。

香港茶文化

茶,與香港人的生活早已結下不解之緣。上百年來,它一直與我們的文化藝術緊緊連繫着。這個專題以茶禪、茶敘、茶畫、茶器等角度切入,探討香港茶文化。

Alex攝影

茶人七十,從心所欲:專訪葉榮枝

初夏暑氣酷熱潮濕,乘地鐵到中環站,穿過空調冷得滲人的太古廣場,搭乘扶手電梯,越過馬路來到香港公園,多走幾步就看見外牆潔白的羅桂祥茶藝館。

鬧市中的靜逸—常霖法師和瑜茶舍創辦人容德如茶禪對談

泡茶相信是不少人的興趣,甚至可能有朋友已經參加過常霖法師的「千人茶禪」,或者到過瑜茶舍品茶。《藝術當下》有幸邀請到常霖法師和瑜茶舍創辦人容德如(Catherine)小姐在尖沙咀星光行誠品書店內的瑜茶舍就「茶禪」進行了對談,讓我們聽聽兩位借茶言道,談及茶禪、藝術、人生。

香港舞蹈

這專題以幾個近期在香港舞臺上演出的舞蹈作品為例,為讀者初步展示孕育香港舞蹈的土壤、創作者的思考、表演者的體驗、舞評人的視野,以及與國際舞臺的互動等面向。期待大家的參與,繼續豐富這片園地。

當她曲膝在鋪著紅綢的彈床上起落,那場面果然就充滿了情色隱喻, 揭示了吉儀本來遮掩迴避的部分。

反轉婚嫁喜慶,憂戚者自立——梅卓燕《囍——紅色的承諾》

花了很大代價去看梅卓燕在「自由舞」中的作品《囍——紅色的承諾》(下稱《囍》),因為覺得現在每次看梅卓燕都很難得,尤其個人舞與生命歷程掛鉤,看了多次不同的梅卓燕「日記」作品,彷彿已經隨著她的生命走了很多路,份外知道一切的難。

從2022年三支跨國舞作
看後疫情下的交流新貌

回首2022,年初香港受新冠疫情第五波的衝擊,所有表演場所被勒令關閉,直至五月才陸續重開,期間不少演出計劃需要取消或延期,本地與海外藝術家的交流活動也大受影響,尤其當時出入境一直有不少限制,往往要花上以星期計的額外時間隔離,跨地協作幾近全停。

香港電影

近年,香港新生代電影人紛紛推出新作,部分作品更被認為帶有香港情懷。專輯將會陸續發布文章,透過香港資深與新晉電影人對自身作品的想法,以及研究者的觀察、分析,探討香港電影的方向。

曾慶宏(Eric)與《過時.過節》主演之一毛舜君。是次訪問大部分時間,Eric的眼睛都是相片中的狀態(相片由曾慶宏提供)

渡人渡己——曾慶宏的初心

電影《過時.過節》英文片名Hong Kong Family 於2022年底上映,是近年港產片新晉導演浪潮下又一成功之作,眾演員演技備受讚賞不在話下,票房又取得不俗成績,難得是不少觀眾看完後表示深受感動,認為電影說中自身經歷,呼應英文片名,呈現香港家庭眾生相,而且是悲傷、難以啟齒的一面。

文念中:靠近光影律動中的火紅刺點

與文生文念中見面,約在仲冬熱日午後。「影於外:香港電影的光景照像」(「影於外」)1展覽完結未幾,文生的其中一雙作品《2046》,仍然靜靜地跨懸兩層走廊。與主編閑談間,文生到了,相機斜孭,帽舌反戴,帶着隨時投身工作的寬暇。

藝術與科技

藝術與科技結合的風潮現正席捲全球。

香港政府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及,預留1億圓推動藝術與科技融合,支援藝團及創科人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興建中的東九文化中心配置創新科技器材,預計明年(2023)起分階段啟用,成為藝術和科技融合的場所。

香港本地藝術家近年也紛紛發表結合藝術與科技的新作。

本專題將陸續發布文章,探討這種方興未艾的藝術趨勢及形態。

墓碑影像隱去,幽魂影像出現。(粵劇《子期與伯牙》劇照.Agnes Choy ARPS 攝影)

當寫實的投影影像介入戲曲的寫意性表演,能不深思而詰問?──粵劇與科技(下篇)

隨着藝術與科技結合的世界性風潮,近年香港有粵劇製作嘗試將投影新科技與傳統藝術結合起來。鳳翔鴻劇團的《木蘭傳說》(2019首演,2020重演)和揚鳴藝術粵劇團的《子期與伯牙》(2021)用了比較前沿的投影技術,根據宣傳海報的描述,前者是「3D立體投影」,後者是「3D全息懸浮投影」。

邵教授(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邵志飛:「今時」往往是藝術科技創作的語境

邵志飛(邵教授)從上世紀60年代中至今,一直致力開創藝術與科技的對話,並深研「科技」(techné)的本質。我們訪問了邵教授,聽他現身說法,談談過往的藝術實踐,以及更重要的課題:藝術與研究的軌跡如何與今天的世界共同推移。

疫情下,我們與藝術的距離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不少公眾活動都無法舉行,我們與藝術活動也無奈地出現了社交距離。

資訊科技讓我們能夠在線上觀賞展覽和參加講座…….,但終日凝視屏幕,被一浪又一浪的資訊沖刷的防疫生活,又為我們增添焦慮和精神壓力。本港雕塑家馮力仁分享個人經驗—–在減少外出的日子放下手機和電腦 ,動手創作, 讓藝術放鬆繃緊的身心,為自己創造好心情。藝術家Martin Lever因接受酒店隔離而靈感一動,他在酒店房間作畫抒發有家歸不得的心情,並用這系列作品的收益捐助香港的無家者。

無聲的悲鳴

走在天邊的幽谷,尋覓,停歇,等待。
前天,路過小公園,空氣裏透着草香的清新,相伴而行,籬笆牆下的杜鵑䕺,開着白花!
昨天,疫蔓的葉片,徐徐飄落,一片又一片,遮住祥雲,遮住暖日,一層又一層,蓋住慈愛,蓋住憐惜。

疫情下,我們與藝術的距離

防疫措施未解,公眾活動,包括文藝活動也大大減少,我們與藝術之間也一樣保持著社交距離嗎?
窮則變,變則通香。香港多個藝術展的主辦單位隨機應變,利用網上會議和虛擬畫廊等技術,把展覽呈獻給觀眾。只要你留意,近月城中的藝術活動非常活躍,單在五月就有幾個盛事級的藝術展覽。

在202號房 隔離不隔愛

原籍英國的Martin Lever,在2020年10月一次外遊返港時,他獲告知因為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關係, 他不得踏足英國,而要入住香港指定的檢疫酒店接受隔離。他下塌於黃竹坑一家酒店的202號房,這房號成為了他作品的題目—The Room 202 。

寫生。 寫心

中西藝術家自古就有寫生,相對於臨摹,寫生有著更豐富的內涵。

鄧月的文字導賞淺談寫生的歷史。兩位藝術家分享他們寫生寫心的心得——香港水彩畫家符聞一用寫生記錄自己與眼前人物、景物的情感連繫--懷念、同情、敬佩……,台灣的曹文娟用水墨寫生連結自我與大自然,「畫我腳下、書我心眼」。

寫生需要細微而深刻的觀察,覺察,不斷砥礪、精進。

寫生,走過千年藝術長路,最有緣還是當下

寫生有時與素描並稱,英文都是 sketch。然而前者多指直接以實物、風景或人物為對象的描繪方式,後者概念上常指以單色在平面畫上表現立體形態的方法和技巧。不過兩詞互用也無傷大雅,本文就統稱為寫生。

曹文娟: 水墨寫生 與跟大自然和自己深度對話

2014年,當教師的曹文娟走到人生路上的十字路口——參加校長甄選或是退休 。本身有先天性心臟病,加上甲狀腺腫瘤,醫生勸她要改變生活模式,她與家人商量後決定退休,專心習畫寫字和調養身心,同時做志願工作繼續為孩子的教育服務。

心經: 藝術是修行

有人天天用書法抄寫,有人天天唸誦,有人聽譜了旋律的歌曲版……

全文只有260字的《心經》,文字簡短卻意義高深,很多人視它是佛學智慧的精華,短小令它成為了最入屋的佛教經典。

這次專題為大家介紹進念二十面體和北京藝術家尹秀珍分別用劇場和縫紉兩種破格的形式,把個人對《心經》的參悟藝術化,既是表達又是分享,既是藝術創作又是修行。

陳浩峰 : 對聲音的感悟──《心經即是巴哈》專訪

在進念負責音樂的陳浩峰說參與《心經即是巴哈》的音樂和聲音設計,體驗與傳統的音樂創作很不一樣。流行歌曲有開始和完結,進念早年以佛教經典《華嚴經》作題材創作的舞台劇,裏面的歌曲如「心如工畫師」也有旋律,而今次《心經》念誦教他重新思索何謂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