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近十年與佛教相關的香港粵劇、粵曲

佛教與中國文化關係深遠,各類藝術形式常借用佛教中的人物、典故創作。與佛教相關的表演在漢代已有。元代雜劇中有不少佛教題材的作品。[1]

佛教元素在粵劇並不罕見,較為香港觀眾熟悉有《觀音得道》及《香花山大賀壽》兩齣例戲。前者以民間流行的觀音傳說為基礎,故事講述妙善公主本為妙莊王之女,一心向佛,甚至不理父王配婚,堅持出家為尼,歷經重重考驗,又獲天上神佛相助而得道成觀音。至於《香花山大賀壽》更是粵劇戲迷定必耳熟能詳的例戲,近二十多年來每年香港八和會館慶賀華光先師誕,例必點演此劇。

香港八和會館慶賀華光先師寶誕演出《香花山大賀壽》。2021年11月2日由黄小鳳扮演觀音,她在劇中表演「觀音十八變」(Ringo Tang攝影)。
香港八和會館慶賀華光先師寶誕演出《香花山大賀壽》。2021年11月2日由黄小鳳扮演觀音,她在劇中表演「觀音十八變」(Ringo Tang攝影)。

相較於《觀音得道》,《香》劇更著重技藝、場面鋪陳,故事方面承接《觀》劇,講述天上眾仙齊聚,一同祝賀觀音得道。《香》劇動員眾多,神仙角色紛陳,包括八仙、四海龍王以及孫悟空等,又會上演「仙女字舞」、「降龍架」、「伏虎架」、「韋馱架」等表演程式,劇的末段有大撒金錢的情節,與觀眾同樂,場面盛大,喜慶、祝賀味道濃厚。《香》劇原本有一段觀音度脫世人的唱段,與明代鄭之珍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曲文基本一致。然而,現今的演出都刪去這個唱段,弘法意味大大削弱。[2]這類借用佛教元素入劇的創作繁多,與中國民間信仰混雜多神論不無關係,篇幅所限未能在此逐一細表。

近十年與佛教相關並在香港公演的粵劇新作

翻閱近十年的報刊資料,發現與佛教關係較大的粵劇新作不多,茲將基本資料整理成下表。

首演年份(地點)劇目主創人員
2011(香港)全本戲《蝶海情僧》編劇:李居明
2011(香港)全本戲《金玉觀世音》編劇:李居明
2012(廣州首演,香港重演)全本戲《觀音情度韋陀天》編劇:李居明
2014(新加坡首演)
2016(廣州、香港重演)
全本戲《宿世情仇》策劃兼導演:凌東明
劇本改編:劉滿鑽
2014(香港)折子戲《摩登伽女》、《大愛道》導演:胡芝風
劇本編撰、唱腔設計、音樂統籌:周仕深    

以下談談在香港編創、製作及首演的全本戲《蝶海情僧》、《金玉觀世音》,以及折子戲《摩登伽女》、《大愛道》。[3]

全本戲《蝶海情僧》、《金玉觀世音》

堪輿學家李居明是佛教真言宗信徒,早年從事電影編劇及宣傳,2010年底涉足粵劇界,斥資創立盛世天戲劇團。當時他親自編撰了三部粵劇供劇團演出,分別是《蝶海情僧》、《金玉觀世音》及《大唐胭脂》,其中首兩部均與佛教相關。

《蝶海情僧》是李居明首部推出市場的作品,講述皇太子真如自幼禮佛,誦經更會引來蝴蝶飛舞,他與丞相之女香凝青梅竹馬。後來宮廷政變,真如被眨為僧,離開宮廷前往疫區布施,臨行前真如、香凝一夕纏綿,相約一年後真如還俗再續前緣。一年後香凝已下嫁真如堂兄為皇后,真如於是出走潛修佛法,而且深諳醫藥,救了不少人。二十年後香凝病重,已成高僧的真如重返故地,二人重逢相認。香凝卻已回天乏術。

《蝶海情僧》的故事是常見的「情人被逼分離」後來「重逢相認」結構,雖然編劇以「自幼禮佛,後來得道」建立主角「情僧」的背景,又參考「元曉法師飲屍水悟道」典故,加入真如誤吃屍肉而領悟「萬法由心造」的情節,但愛情仍是故事主線。

李居明第二部劇作《金玉觀世音》與例戲《觀音得道》內容相近,改編妙善公主得道的故事。妙善得道其中一個主要的故事線,是妙善與父親妙莊王間的矛盾,李居明亦借助這個主軸重編觀音得道的故事,父女間的衝突矛盾貫穿全劇,又加入新情節塑造妙善慈悲多智,神通過人的形象,例如起初妙善義釋妖狐,及後以智慧化解外族入侵,消弭戰火等,故事發展到最後,更有妙善化身「馬頭觀音」降服韋護的情節。全劇文武場豐富,相比《觀音得道》而言,自是娛樂性更重。[4]

至於2012年在廣東首演的《觀音情度韋陀天》,是改編《金玉觀世音》得來,此劇更加著重妙善「度化」韋護的故事線,不在此贅。

《蝶海情僧》(2011首演)2022年第11度重演。
《蝶海情僧》(2011首演)2022年第11度重演。
《金玉觀世音》2011年首演。
《金玉觀世音》2011年首演。

折子戲《摩登伽女》、《大愛道》

2014年上演的粵劇折子戲《摩登伽女》、《大愛道》是佛教舞劇《佛道》的構成部分。舞劇《佛道》的概念、文本出自阿旺‧袞噶丹增嘉措仁波切,他亦親任藝術總監。粵劇折子戲主創人是香港演藝學院兩位授課老師,時任到訪藝術家胡芝風擔任導演,講師周仕深負責編劇、設計唱腔,主演者是年青粵劇演員王志良、林穎施。

《佛道》故事背景設於廿一世紀,血月當道令人心紛亂,五位互不相識的香港女性,為對抗邪惡力量,一同前往印度守護菩提樹,保護地球。過程中她們發現自己前生是五位與佛陀有緣的女性,五人逐一破除執迷,最後感悟魔王,令菩提樹重生。粵劇演員林穎施在劇中飾演大愛道,這位佛教首個比丘尼是劇中的重要角色之一,編劇安排她用唱詞交代角色的背景,特別是大愛道帶領女眾三次請求佛陀允許女性出家,以及定下「八敬法」的情節,又設計長綢舞身段配合大愛道的形象,展現脫俗的美感。

《佛道》的故事雖是原創,但借用摩登伽女、耶輸陀羅、大愛道以及牧羊女等佛教典故中的角色度化眾人,以角色的執迷為牽引,配合不同的舞蹈、粵劇、中樂三弦等多種表演形式呈現角色內心,是一個相當有趣味的佛教藝術作品。[5]

粵劇折子戲《摩登伽女》、《大愛道》是佛教舞劇《佛道》的構成部分。
粵劇折子戲《摩登伽女》、《大愛道》是佛教舞劇《佛道》的構成部分。

佛教與粵曲

至於佛教相關的粵曲,其中一個例子是藝人甘國衛的錄音。他八十年代中後期學始習粵曲,1996年與妻子朱璧汶灌錄《佛教曲精選》唱片,由聖峰唱片有限公司發行;2003風行唱片有限公司出版《甘國衛佛教粤曲專輯》錄像影碟,此影碟內容網上亦可見。

另一例子則是佛教青年協會,結合其官方網頁、面書及YouTube頻道綜合可知,協會設有佛曲組,曾灌錄了十數首佛教粵曲並製成影碟、唱片推出,包括《戒殺放生》、《佛前懺》、《思維》、《專心多念佛》 及《醒世歌》等,其中《戒》曲是從港人熟悉的《禪院鐘聲》譜詞而成,《醒》曲則是一首南音,屬廣東說唱。[6]

與佛教相關的粵曲新作有雅璇的《一念如來》,未有錄音面世。[7]

小結

整體而言,近十年間與佛教相關的粵劇、粵曲的製作及活動均十分有限,考慮到香港演藝事業很大程度由市場主導,相關製作偏少自然可以理解。在搜尋過程中,有些戲曲與佛教的例子因篇幅、主題所限並未收錄於本文中,例如2013及2014年間,廣州香山粵劇團曾以六祖惠能的故事先後編成粵劇《六祖惠能》及《南國菩提》(秦中英基於前者改編而成);2012至2014年間,香港志蓮淨苑與浙江崑劇團製作三部崑劇《未生怨》、《解怨記》和《無怨道》,於香港上演。

佛教粵劇、粵曲的傳播稀少,固然和作品內容、受眾以及市場有關,亦導致相關作品傳播局限在佛教圈子內(例如佛教青年協會的作品)。相對而言,借用佛教元素而娛樂性強的作品自然更容易流傳,例如李居明的《蝶海情僧》、《金玉觀世音》時至近年仍有重演,但弘法味道則相對弱了。舞劇《佛道》在義理、典故以及藝術性都取得不俗成績,但可惜的是這類作品實在罕見,藝術表演與佛教義理之間到底如何取得平衡,似乎仍有待發掘。

鳴謝香港八和會館安排攝影證予《藝術當下》特約攝影師


[1] 參陳苡霖:〈粵劇《宿世情仇》:佛教戲曲個案研究〉,《藝術當下》,2023年9月18日。

[2] 林萬儀對《觀音得道》及《香花山大賀壽》兩劇曾作發表多篇研究文章。按她考據,現存紀錄中可見粵劇《香花山》早於1900已有演出記錄,《觀音得道》則要1954年才有演出記錄。另外,她亦指出《香花山》一劇具有深厚的儀式意味,並非單純的演出。

詳見:林萬儀:〈掌聲光影裡的華光誕—1966年香港紅伶大會串〉,《香港電影資料館通訊》,82期,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2017年11月。

林萬儀:〈香花山大賀壽 的百年傳統——從省港班到香港八和〉,《明報》,2016年10月28日。

林萬儀:〈從天降下黃衫客 十方示現觀世音──粵劇《紫釵記》和《香花山大賀壽》的精神價值〉,《藝術當下》,2021年12月2日。

[3] 《宿世情仇》分析詳見陳苡霖〈粵劇《宿世情仇》:佛教戲曲個案研究〉,《藝術當下》,2023年9月18日。

[4] 亦有論者指出編劇有意突顯《金玉觀世音》妙善的「神性」,似是以「半佛半道角度重塑觀音故事」。詳見:劉亢,〈淺談三部觀音戲中的妙善形象〉,《戲曲品味》,2023年5月8日。

[5] 懿芙:本土創作舞劇《佛道》,《戲曲品味》,2014 年11月17日。

[6] 佛教青年協會佛曲組灌錄的歌曲均已上載到官方網頁:https://www.bya.org.hk/life.htm

[7] 參雅璇:〈三千積聚,一念如來:一首佛教粵曲的創作心路〉,《藝術當下》,2023年9月7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