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18至19世紀外銷茶葉和茶具中轉港:「香港茶具文物館」中外茶具選粹

中國瓷器享負盛名,擁有悠久的歷史並行銷至世界各地。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具為中國陶瓷器物中的重要一環。為了迎合不同市場的需求,自明代起中國出現了不少創新、融合中西風格與特色的外銷茶具。中國外銷茶具在紋飾、器型等各方面因應銷售地作出變化和調融,部份更糅合中外兩者特色,成為豐富多彩、風格獨特的中國外銷茶具,體現了十八至十九世紀時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維他奶集團創辦人羅桂祥博士於1981年捐贈了一批年代由西周至二十世紀,約六百多件陶瓷和外銷茶具及相關的文物,奠定了茶具文物館藏品的基礎,同時活化了這幢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茶具文物館是利用古老建築物重修而成的博物館,現址原名為「旗杆屋」。旗杆屋又名司令總部大樓,在1978年以前為駐港英軍總司令官邸。此幢蓋於1844至1846年間的兩層大樓,為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物。

以下選取茶具文物館館藏的數件中外茶具,每件作品均呈現東西藝術與經濟交流中獨特而珍貴的傳承,娓娓道出貿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歷史。

外銷描金青花樓閣人物紋纏把壺
清代(約1780)
高:15.5 厘米 闊:24.3 厘米
外銷描金青花樓閣人物紋纏把壺
清代(約1780)
高:15.5 厘米 闊:24.3 厘米

此鼓腹茶壺的造型為英式設計,但繪上的圖像和裝飾卻為中西合璧。壺身兩面繪有仿中國畫構圖的山水樓閣和小橋人物,壺肩則繪上「菲茨休」(Fitzhugh)雜錦紋邊飾,而壺把的流飾屬歐洲洛可可(Rococo) 風格紋樣。壺上各部份的金彩邊飾及其他裝飾為英國工匠後加,以迎合當時的英倫品味。

廣彩開光人物花鳥紋壺
「S&JG」描紅填金款
清代(19 世紀晚)
高:12.4 厘米 闊:19.8 厘米
廣彩開光人物花鳥紋壺
「S&JG」描紅填金款
清代(19 世紀晚)
高:12.4 厘米 闊:19.8 厘米

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這扁圓形茶壺附有嵌入式平蓋,壺身四面開光,內繪花果人物。開光之間飾以圍金邊圓形花鳥圖,而間隙金地上繪有蝴蝶花卉,造型栩栩如生,相當細緻。壺肩及另配的杯及碟皆有類似紋飾。壺底有「S&JG」描紅填金款。這種風格當時在北美市場特別流行。

荷蘭仿宜興加彩提梁壺
米爾德•奔狐款
17 世紀晚/18 世紀初
米爾德(1634–1708)
高:14.4 厘米 闊:11.2 厘米
荷蘭仿宜興加彩提梁壺
米爾德•奔狐款
17 世紀晚/18 世紀初
米爾德(1634–1708)
高:14.4 厘米 闊:11.2 厘米

此壺的奔狐底款屬於荷蘭的著名工匠米爾德(Ary de Milde, 1634-1708),應為荷蘭仿製的宜興茶壺。早在1670 年代,荷蘭德爾福特 (Delft) 已出現宜興仿製品,材料以朱泥為主。雖然耐用性較低,但其仿製技術在造型和紋飾上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此壺的把手、蓋鈕及壺嘴均鑲有金屬,即可用作裝飾,又可防止茶壺損壞,乃歐洲常用的裝飾手法。

外銷泰國琺瑯彩宗教人物直身提梁壺
清代(19 世紀初)
高:25.5 厘米 闊:24.5 厘米
外銷泰國琺瑯彩宗教人物直身提梁壺
清代(19 世紀初)
高:25.5 厘米 闊:24.5 厘米

這個直身壺胎身厚重,寛口嵌有金屬口沿。肩上竪耳繫以銅質提梁,提梁為一直身橫杆,兩端垂下鈎形,連接中通直柄。壺身兩面繪上佛教人物合掌半身像,左右伴有獅身人像,間隙黑地上飾以紅白色火熖紋。銅質提梁為外銷泰國瓷器的特色,實用與觀賞性俱備,而這款特別的提梁顯然是在泰國裝配的。

法國描金琺瑯彩玫瑰壺
「9Xy」青花款
18 世紀晚
高:12 厘米 闊:16.5 厘米
法國描金琺瑯彩玫瑰壺
「9Xy」青花款
18 世紀晚
高:12 厘米 闊:16.5 厘米

此壺壺身呈橢圓形,附耳朵形手柄、曲線的壺流和小圓拱形壺蓋配上花形壺鈕,典型的塞夫爾(Sevres) 茶壺樣式。白瓷壺身上描有金線和月桂紋,粉藍細點地紋上繪畫了玫瑰圖案,為此壺添上纖細而亮麗的色彩和圖案,瀰漫著法國的浪漫風格。

外銷描金琺瑯彩西洋人物壺
清代 乾隆(1760–1770)
高:14 厘米 闊:19.5 厘米
外銷描金琺瑯彩西洋人物壺
清代 乾隆(1760–1770)
高:14 厘米 闊:19.5 厘米

此球形茶壺有拱形壺蓋,口沿及蓋邊有金彩邊飾。壺身以琺瑯彩繪製人物和風景,描繪細緻,一面繪有紳士淑女立於杯形紀念碑石前,後面有數艘帆船,遠岸有屋舍及高塔。另一面繪畫了土耳其人站於紀念碑石旁,岸邊有水手正在處置禾草 ,刻劃細緻而生動。整體造型和繪飾風格均傾向參照西方市場口味為主。

總括來說,中國茶具隨着茶葉的外銷流行於西方。當中國茶具進入歐洲後,隨即風靡於上流社會,成為中國藝術的一張名片。香港於中西茶葉貿易的大歷史框架中開埠,未幾即成為中國外銷茶葉及茶具的中轉港口。以上介紹的幾件外銷茶具不僅為我們留下藝術文化,還印證了香港在十八至十九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獨特地位,彌足珍貴。

圖片:香港茶具文物館提供

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