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的安魂曲:舞蹈歌劇《蕭紅》的藝術形構

「家鄉這個觀念,在我本不甚殷切的,但當別人說起來的時候,我也就心慌了!雖然那塊土地在沒有成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於沒有了(301)。」蕭紅在散文〈失眠之夜〉這樣說,流露她一輩子漂泊無依的身心狀態。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呼蘭縣的蕭紅,十九歲逃婚離家,從此輾轉流徙於北京、青島、上海、日本、武漢、山西、重慶,最後客死異鄉在香港!蕭紅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濃縮了近代中國的戰亂,而跟香港的因緣,也使她成為這個城市獨特的文化造像,香港藝術家總對她念茲在茲、情有獨鍾!不說遠的,在她百歲冥壽之後,2013年的香港藝術節有黎海寧導演、陳慶恩作曲、意珩創作文本的三幕室內歌劇《蕭紅》;2014年有盧偉力導演、梅卓燕編舞、羅乃新演奏鋼琴、陳錦樂拍攝錄像的跨媒體系列《生死蕭紅》;同年還有許鞍華導演、湯唯主演,以蕭紅著作和生平做底本的電影《黃金時代》。來到2023年,疫情禁閉三年後劇場重開的日子,香港藝術節迎來新的舞蹈歌劇《兩生花》。《兩生花》包含兩個劇目,上半場是以廣東話演唱的《兩個女子》,改編自西西兩個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和〈感冒〉,下半場是以國語演唱的《蕭紅》,是十年前同名作品的變奏與延伸,仍然是陳慶恩作曲和意珩創作文本,但導演換上了香港舞蹈團的藝術總監楊雲濤,表演形式也由「室內歌劇」轉變而成「舞蹈歌劇」。我比較喜歡下半場的演出,因為在藝術表現上,《蕭紅》比較圓融和成熟。

《兩個女子》
《兩個女子》
《蕭紅》
《蕭紅》

1)用音樂、文本與舞蹈說故事

當我們討論「歌劇」(Opera)的時候,說的是以音樂和歌曲傳遞戲劇情節的類型,並由此帶出人物性格、關係、心理、行動和遭遇的內容,通過男女高音、中音和低音的特性與角色分配,配合歌詠隊和樂團,形構一臺故事,演員必須能唱、能演。所謂「舞蹈歌劇」(Dance Opera),我想是在歌劇的類型上,特別加強舞蹈的編演(歌劇本來也包含舞蹈元素),「舞蹈」成為敘述線路的一部份,舞者甚至擔演角色的功能和表達[1]。《蕭紅》的創作團隊來自音樂、文本和舞蹈的範疇:陳慶恩結合東西方的音樂和樂器,處理華語作為單音節多聲調語言的特性,既要遵從曲詞聲調又要不被其所困;意珩切入蕭紅的生平、擷取她的文學字句和意象,塑造她的女性形貌;楊雲濤一方面以舞者身體和意境傳達音樂,另一方面以寫意方式化具體為抽象[2]。結合來看,這是一個將歌者、舞者和演奏者有機地連繫、並且運轉舞臺上的作品,糅合音樂、歌唱和舞蹈的元素,串連一個中國現代女作家一生流徙的歷程;作為離亂故事,《蕭紅》以她死前流落香港、輾轉病床的情景開場,唱出「命懸一線」也斷掉的危關,結尾卻是燈滅人空,預示死亡即將來臨,而中間展演的便是蕭紅在戰火滔天下的人際關係與感情瓜葛。

2)層遞的交錯:文本與敘述

作為「舞蹈歌劇」,《蕭紅》的藝術特色表現在文本、敘述、臺景和人物等四方面。首先,劇本的成功得力於意珩的文本創作,她參照蕭紅的生平故事,集中在因婚配而離家、卻又為愛情而尋家的線路,勾出跌宕的情節;此外,意珩也從蕭紅的小說和散文作品提煉精簡而深刻的意象,同時以文本互涉的章法,將蕭紅非常獨特的字句、比喻或象徵嵌入歌曲的唱詞。《呼蘭河傳》中「火燒雲」的畫面挪用固然讓人驚艷,而我尤其觸動於那些矛盾句的合成,像「火焰般衰老」,帶出黑暗與重生、溫柔與暴烈、愛與死亡等題旨,活現了也寄寓了蕭紅一生既顛簸流離、又堅毅掙扎的境況;相對於上半場《兩個女子》的唱詞過於直白說明,祗跟觀眾講述事理內容而不是呈現手法,《蕭紅》的表達方式在於讓聽者感受和移情代入,進入事件和人物的情景。意珩的文本能夠提供足夠的想像空間,不落實、也不落言筌,那些流麗而流動的意象營造具體的意境,通過音樂和唱曲展現了人物複雜的心理與糾纏的情感關係,讓觀眾跟主角同悲同喜,帶動情緒反應!

舞台上有兩個蕭紅,彼此交錯三重界面。
舞臺上有兩個蕭紅,彼此交錯三重界面。

其次,在敘述結構上,《蕭紅》結合「歌劇」和「舞蹈」這兩種形式,舞臺上有兩個蕭紅,彼此交錯三重界面:第一是女高音莫子慧飾演現實中的蕭紅,藉著她的演唱和演繹,建立故事的主角和主體;第二是女舞者潘翎娟飾演「虛像」的蕭紅,借用舞蹈建構蕭紅的多重形相,有時候她是蕭紅筆下創造的女性人物,經歷跟作者近似的生命景觀,有時候她是蕭紅內在的心象,顯影了她的渴望、慾求、幻想與追尋,包括愛、自由與安寧。第三是通過歌詠隊和群舞,鋪排客觀的第三身敘述,帶出事件變化的時間與空間。這三層敘述彼此緊密扣連,以歌唱推進情節、以舞蹈帶動詩化的意境,將蕭紅的生平遭遇載入她的內心世界與文學形象。例如紅彤彤的婚禮場面,楊雲濤編成中國民間舞的身段,既有喜慶的熱鬧,但也滲透脅迫和恐懼的氛圍,從離家逃婚開始,蕭紅一生都在愛情與婚姻之中欲求不滿和糾結不清,在莫子慧的演唱和潘翎娟的舞動交錯中,我們看到有許多個被時代割裂的蕭紅,在無數夾縫裏不斷流轉和求生。

紅彤彤的婚禮場面,既有喜慶的熱鬧,但也滲透脅迫和恐懼的氛圍。
紅彤彤的婚禮場面,既有喜慶的熱鬧,但也滲透脅迫和恐懼的氛圍。

3)簡約的提煉:佈景與人物

最後是舞臺與人物設計:《蕭紅》的佈景簡約而抽象,採取一景到底,右面有一個斜臺,整個臺面鋪滿枯乾的落葉,燈光很冷峻而黝黯;我尤其喜歡那些時而飛揚、時而沉落的枯葉,象徵生命的枯萎、離散、敗亡和被拋棄,有時候甚至被堆成墳墓,悼念魯迅和蕭紅的離逝。歌劇的角色不多,甚至可以說剪除了大量的歷史人物,最後剩下四人,除女主角之外,還有男高音譚天樂飾演的蕭軍、男中音黃日珩飾演的魯迅、女中音連皓忻飾演的丁玲,都是影響蕭紅一生至關重要的,分別代表了愛情的歸屬、文學的啟蒙與時代的風潮。跟意珩的文本一樣,這些人物也是充滿矛盾的人性合成:蕭軍不是不愛蕭紅,但更愛自己,他欣賞但同時也妒忌蕭紅的才華,最後生活磨蝕了人也磨蝕了情愛;魯迅的造像很讓人驚喜,得力於唱詞和演員的功力,以沉厚的嗓音唱出對敵人「死後不寬恕、不原諒」、「對傷害自己的人不能復仇是無法容忍的」等心志,淋漓地活現了魯迅的性格與精神面貌。丁玲的場口不多,但她再現了那個年代革命文學與社會主義的文化脈絡,同時對照了蕭紅忠於自我、不投入洪流的選擇,丁玲不是不懂得欣賞文學才情,祗是她的革命熱情遠遠超過對蕭紅的關注——就這樣三個人物圍繞蕭紅的身邊,簡潔有力地架起了故事的骨架,讓蕭紅的悲歡離合更具血肉!

魯迅的造像很讓人驚喜。
魯迅的造像很讓人驚喜。

「『家』在我就等於沒有了」——這是蕭紅最悲涼的吶喊,「離散」成為她的安魂曲。舞蹈歌劇《蕭紅》以女主角流落香港作為故事的開端,同樣以此結尾,舞臺上燈光熄滅了,預示蕭紅生命的殞落,但我總覺得這樣的結束有點突然,在沒有情節預警和心理準備下接受這樣的終局,便有點意猶未盡,當然我很清楚蕭紅病逝香港的歷史,但在「舞蹈歌劇」的藝術設置上,她在臺上的故事未完,假如將來有機會重演,或許創作團隊可以考量修整結尾的方式!此外,我還覺得整個《兩生花》的演出應該拆成兩個節目,一方面彼此的內容和風格沒有關連,另一方面接近三小時的觀看也很疲累,造成下半場有不少觀眾離場,非常可惜呢!

評論場次:2023年3月19日,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引用書目:
蕭紅:〈失眠之夜〉,《蕭紅小說散文精選》,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頁298-301.
“What is Opera.” Opera 101. The Atlanta Opera.
https://www.atlantaopera.org/opera101/ 31 March 2023

2.4.2023

攝:Worldwide Dancer Project (香港藝術節提供)


[1] 有關「歌劇」的定義和藝術特性,可以參考“What is Opera?”一文,但在「歌劇」這個類型下,我祗找到「Opéra-Ballet」,而沒有「舞蹈歌劇」的條目,所以祗好根據《蕭紅》的表演形態作出闡釋。

[2] 相關的創作討論,來自演出場刊的自述和專訪。

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