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名字Maurice Benayoun(莫奔):
一代媒體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都是因為紀念碑上的名字……

位於巴黎一區的法國中央銀行的院子裡有一個紀念碑,紀念在戰爭中死難的銀行員工,從上而下是 1914至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下面簡約刻上「北非」,那是指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沒有年份,只有孤伶伶的三個名字,其中之一是 Maurice Benayoun,跟藝術家Maurice Benayoun (莫奔)同名同姓,因為紀念碑上的幽靈正是他的父親。

莫奔(Maurice Benayoun)是法國藝術家、策展人和理論家,當代媒體藝術的先驅,2012年起旅居香港至今。說是來頭大,他來了香港十年,這十年他進行了很多項目,但主要都是歐洲的邀請。在香港,除了他執教的大學,記憶中只有零星幾個單位邀請他做過一些項目如展覽或公開演講之類 。

走在人前的莫奔

VR在過去十年才在藝術界引起熱熾反應,但莫奔早在 1994年已經以虛擬現實裝置發表作品《上帝是平的嗎?》(Is God Flat?)。

在1993 年,當許多人對博物館展示作品停留在彩色畫布和白色大理石時,他提出了《博物館之後的藝術》(Art After Museum) 想法,那是一個關於以虛擬現實空間呈現當代藝術收藏的草案,獲得了 Villa Medicis Hors Les Murs 獎。這是一個一直未有實現的項目,直到2020年疫情爆發,大家都一窩蜂湧向虛擬平臺展示作品。

他在2012年來到香港。當年香港的媒體藝術仍處於起步階段,大家對科技與藝術的配合仍在摸索中。作為一個異鄉客,他深受沿海的摩天建築物和絢爛的夜景觸動; 於2014 年以策展人身份發起了《開放天空》(Open Sky) 項目; 鎖定了香港最觸目的環球貿易廣場(ICC),向地產商新鴻基提案,以低端技術把它的118層高的外牆(70,000 平方米)打造成藝術視頻屏幕,成為全球最高的媒體藝術戶外展覽場館,兩年間共有兩百多位本地藝術碩士學生和海外媒體藝術家在這個特殊的公共場所展示他們的視頻作品,這種藉著教育推動藝術的實踐應該也是具有先導性的。從策展的角度上,這種「城市裝置」的處理推翻了觀眾必須步入場館才能看作品的傳統,打開另一個維度,主動地把作品帶進人群中。

三月下旬,奧沙藝術基金 (Osage Art Foundation) 推出莫奔的個展《價值的價值》(Value of Values),運用腦電波探測、區塊鏈和非同質化代幣(NFT)的技術,以實驗的形式讓作品遊走於虛擬和真實之間,以探究人類價值的定位。

《價值的價值》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展覽,涉獵的範疇特別廣闊,觸及科學、文化、經濟、道德等課題。展品大部分內容已在「價值形態塑成的史詩式之旅」一文介紹過(https://bit.ly/3UbA0Tc),因此本文聚焦在藝術家在過去40年創作歷程中的「時間軸」(Conceptual Timeline),從中發掘關於藝術家的作品與創作理念的脈絡。

這個展覽是三年前草擬的,當中經歷過不同的挑戰,幾乎流產。但從開展至今,來訪的觀眾反應都很好,証明香港的觀眾是有潛質,有能力,也很願意閱讀有深度的作品。

莫奔童年的虛擬與真實

在藝術家莫奔的描述中,他的先輩和父親生活在阿爾及利亞。父親在1956年時才23歲,是一位銀行職員、家中的經濟支柱,也是一名法國軍隊的新兵,即將迎接他的二個孩子的父親。然而,在他仍未來得及了解戰爭、銀行的工作前景或是迎接兒子出生之前,他在公共汽車中被伏擊身亡。1957年,小生命也是在阿爾及利亞出生。失去丈夫的妻子給兒子配上他父親的名字Maurice。他於 1958 年跟隨母親和哥哥移居法國,住在巴黎北部的郊區,他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那裡。

年少的他對世界充滿好奇,時常提問,甚至質疑。父親的早逝是他童年的詛咒,背著父親的名字令他幻想著自己的生命也會在23歲前結束,使他飢渴地吸收所有可能接觸到的知識,因此孩提時候已經酷愛閱讀和思想,高中以後,他從理科轉向學習文學和哲學,使他感覺如魚得水。父親的理想是當工程師,所以他便夢想成為發明家,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他對於父親的印象是虛擬而真實的,也許在這個原因的推波助瀾下,許多他的作品都挑戰真實與虛擬,挪用最先端的科技,在虛擬和真實中進行不同緯度的實驗。

但在小學時期,他坦言閱讀障礙使他無法集中,還有近視眼的問題使他看不清楚老師寫在黑板的資料,這些學習上的劣勢促使他習慣以幻想來重構看不清楚的文字,而缺乏專注力反而讓他培養出他的擴散性思維,不甘於停滯在任何一個觀念上;所以他不愛按照既定的規矩做事或跟隨別人的想法,種種的調適奠下了他的態度和創作風格,窮其一生發現別人忽略的觀點,挑戰各種傳統的框架。

科技與藝術的反思

科技的介入速成新媒體藝術的發展,但對於莫奔來說,觀念對於藝術創作是重要的。1990 年至 1993 年間,當一般人仍在看「芝麻街」時,Benayoun與比利時平面小說家弗朗索瓦·舒伊騰 (François Schuiten) 合作製作了 《Quarxs》,這是第一部由高清計算機圖形製作 (3D CGI) 的動畫系列。 兩年間在黃金時段播出的連續劇,《Quarxs》 獲得了無數的國際獎項; 但在他接受的訪問中,他回應的是「我談論的是科學真理,而不是做非常複雜的計算機圖形學。」

很多學者提出虛擬的對立是真實,虛擬是真實的必要條件。虛擬現實確實對莫奔的藝術實踐方式有很深遠的啟示。於1998年他與作曲家尚.巴蒂斯特.巴里埃 (Jean-Baptiste Barrière) 共同創作的《戰地狩獵圖》(World Skin) 贏獲奧地利電子藝術大獎互動媒體藝術組別金尼卡獎,這個作品是交互式虛擬現實裝置,是一種「體驗虛擬」的經驗,他在虛擬戰爭場地組織了一場攝影之旅 。參加者在穿越三維空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拍照來捕捉這個生死相搏的世界中的一個瞬間,拍攝的每一件物品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黑色剪影,當中的批判與提問便不言而喻了。

1990年代初期,當大家剛發現萬維網 WWW時,在互聯網和視像通話仍未普及之前,那時候社交平臺或手機即時通訊軟體仍未有面世。 莫奔於1995年完成第一道虛擬的隧道《大西洋底隧道》(The Tunnel under the Atlantic),從科技上而言,這是第一個跨越地域的虛擬現實及互動藝術裝置作品,一個遠程虛擬的項目,讓巴黎和魁北克到訪的觀眾展開發掘文化隧道的虛擬工程;讓身處巴黎龐畢度中心與蒙特利爾當代美術館的到訪者,最後通過網絡攝影鏡頭,與隔著大西洋兩岸的參予者相遇。然而,從創作概念來看,這是探討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隧道是一個意象,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它更像是一種展示交流的方式,那是一種「後麥克盧漢式」的願景〔上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 (Herbert Marshall MuLuhan) 在《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 中第一次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理論〕。 通過不同的隧道,我們發現了我們所謂的「溝通的立體維度」。

1969年7月20日美國人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製造了「科技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神話,也影響了一代的意識形態和當代藝術的發展,在大家歌頌科技讓人們更親近,莫奔的反調是「科技讓人們遠離彼此。」

這個觀念見証於2008 年的另一組作品《地平線》(NeORIZON) ,那是一項互動城市裝置,城市由眾人齊力締造,也因眾人的存在而存在,這個項目的理念是探索人在城市中的身份。參予者的面部被探測並轉換為二維條碼,成立為網絡身份,粉碎過往以人為本的傳統觀念; 而這些網絡身份的累積,成為構建一個虛擬的城市的數據 。

另一個數字藝術作品 《情緒之風》(Emotion Wind) 是一幅世界情緒地圖,這幅地圖是根據來自世界各地 3200 個最大城市的實時數據自動生成的,並且記錄下來,然後以氣流的形式投射到一個大型屏幕上,觀眾可以根據互聯網搜索數據,即時觀看世界情緒狀況。關於《情緒之風》,策展人大衛.霍桑貝爾的描寫是「它在不斷變化和演進,同時表明我們正在經歷或是見證不同過程,或會遭遇難以預測的轉變、也許令我們以為熟悉卻又如同陌生。」

人類價值的解讀

科技的進步改變了我們與世界、人和事物的關係,也改變了我們表達自己的方式。莫奔提醒當下大家只關注科技帶來的變化,已經有可能忽略了在變化中,人類追求科技進步背後的基本動機:即是探索生命中的非物質價值。

或許科技和藝術的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表達這些價值。因此,2015 年莫奔埋首構建藝術項目《大腦工廠》(Brain Factory),於 2018 年繼此倡議《價值的價值》(VoV) 項目,並邀請三維雕塑家簡鳴謙(Tobias Klein) 和學者Nicolás Mendoza 合作;那不僅是藝術與科技結合的一個創新實踐,更是一個探索人類非物質價值的嘗試,並藉此反思人類的價值觀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這個項目透過觀眾的參與,將大腦的訊息變成數據,再轉化成抽象的圖像,過程中參與者的大腦訊息影響著圖像的發展;令圖像的生成與參與者之間建立一種意義,然後訊息上傳到區塊鏈並製作非同質化代幣 (NFT),這個過程莫奔稱之為「昇華」。

代幣可以視作為一個成果,在交易平臺進行金融上真實買賣的交易;參與者也可以把它作為藝術創作的種子,繼續繁衍不同的藝術創作,這部分莫奔則稱之為「物化」,而「物化」的成果因結合了參與者的元素,其作品因而被確認為獨一無二的。在這次展覽中,莫奔還透過三維打印、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技術的應用,讓觀眾能夠更深入理解他的藝術創作理念,並感受不同於傳統藝術的體驗。

小結

對莫奔而言,科技不是他的創作目標,而是一種表達創意的手段。通過融合科技和藝術,他的作品探索和呈現人類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並提出問題,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實驗,挑戰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和期望。

圖片由藝術家、作者∕策展人提供

展覽:《價值觀的價值》(Value of Values)
主辦:奧沙藝術基金 (Osage Art Foundation)
藝術家: 莫奔 (Maurice Benayoun)
策展人: 麥安 (Ann Mak)
地點:奧沙畫廊 (Osage Gallery) 觀塘興業街 20 號 四樓
日期: 17.03.2023 – 29.04.2023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館)
時間:10:30 – 18:30

導賞團安排: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Z_NyL98OXNVe-wfX1QGSvgQs_gddaF9F1QKfqHllq0e7RMQ/viewform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