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五行:金木水火土》兒童劇場X藝術科技:
進念葫蘆裡面賣乜嘢藥?

香港劇場藝術科技新浪潮

表演藝術一向衰於百業之前,興於百業之後,近年受到疫情強烈衝擊之下,實體展演的步伐被打亂,藝文團體面對史無前例的關口。各地劇場界產業狀態開始出現轉變,對「劇場」啟動了深層反思,更為積極嘗試打破場域限制、突破現有表演形式。近年,將科技融入藝術所引伸出的「藝術科技」(Art Tech)席捲各界。當中包括了沉浸式體驗、互動裝置、元宇宙(Metaverse)、NFT 等,讓劇場變化出更多可能,成為一大發展趨勢。同時,自2020年香港政府施政報告鼓勵發展藝術與創新科技融合,並預留大量資源以作實驗用途[1],民間各界也積極嚮應。如西九文化區於表演藝術季推出大型藝術科技節「藝創明天」,包括結合身體與數碼感官的舞蹈系列Phygital D、媒體藝術實驗室TechBox,以及首個使用仿真機械人的粵劇節目《開心穿粵》等等[2],可見本地對藝術科技浪潮之熱衷。

隨著行動網路的普及與社群網站的興起,民眾透過科技集體參與已經是生活中的一環,大眾更願意與科技共處,藝術家則更樂意嘗試透過與科技「合作」,激發更多創作。然而,新媒體遞增、帶來新想像的同時,科技成本價值不斐,藝術科技將如何進一步有效與香港的地緣作出連結?對香港而言有何特色及優勢?作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實驗藝團、「九大藝團」之一的「進念‧二十面體[3]」,去年正好創團40周年,更是責無旁貸地以不同作品回應這股藝術科技浪潮。

破解悶葫蘆,以聲音景觀帶動兒童感官

進念2023年劇季主題為「劇場是一個葫蘆」,據進念助理藝術總監陳浩峰所言,概念源於聯合藝術總監榮念曾曾與天津「葫蘆大師」趙偉合作,葫蘆寓意充滿吉祥和不同可能性。趙偉最擅於種植時改變葫蘆之形態,去年榮念曾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實驗實驗展 榮念曾創作50年」[4],場地中央擺放了不少啤梨形狀的葫蘆。另一位聯合藝術總監胡恩威希望能在劇場延伸葫蘆之想像及概念,劇場同樣變化多端,望以藝術科技實驗不同題材。一如粵語俚語所言,實不知「葫蘆裡面賣乜嘢藥」。

劇季率先於八月推出《魔笛五行:金木水火土》,為「國際綜藝合家歡2023」LEARN & PLAY 藝術科技劇場,主打兒童劇場結合藝術科技。觀乎各地劇場藝術科技發展,大多以打造沉浸式劇場、或應用於常規表演為主,而進念卻另闢蹊徑,以「兒童劇場」作為藝術科技的實驗主體。

劇名以「魔笛」為題,可見是次實驗以「聲音」、「音樂」作為重點。陳浩峰提及,這與元朗劇院之音響技術提升息息相關。2022年進念曾於元朗劇院舉辦「A For Audio 聲音景觀試聽會」,其時以拆解最新音響技術「聲音景觀 Soundscape」為主題[5]。Soundscape為聲音(Sound)加上景觀(Scape)的合成字,旨在突破觀眾以視覺媒介為主的侷限,強調被常態性忽略的聽覺能力[6]。例如觀眾坐在台下聆聽,便能得知樂器的位置,「聲音景觀」能讓聲音「可視化」,加強感官的體驗。

作為《魔笛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導演,胡恩威認為科技只是工具,在兒童劇場也同樣能夠有發揮:「(當下)小朋友多看手機、iPad,習慣了影像主導的世界,然而(在平板熒幕上)聲音與影像的質素並不特別,如果在空間當中,能讓小朋友感覺到影像聲音一體化,相信他們會感覺到影像科技與聲音科技與空間的關係。」

在聲音科技方面,為了讓小朋友感受到聲音與空間的關係,在約70分鐘演出當中,將以莫扎特的《魔笛》為基礎,陳浩峰表示《魔笛》含有不少詠嘆調,旋律既有優美明朗、易於理解的部分,亦有可作實驗探索的音樂元素。團隊從中開拓出多元聲音呈現:包括人聲演唱、特邀鋼琴家KJ黃家正演奏、以及不同聲效,亦結合沉浸式聲音科技,以遊戲、兒謠、演出、互動等方式,帶出聲音與空間的關係、豐富兒童的想像力,讓感官更為立體,具層次。

與此同時,在影像科技方面,胡恩威指出藝術科技的好處,便是能夠以視覺重新表達抽象概念。如今小朋友在學校所學習的,大多為具象知識,而美藝則重於抽象。劇中五行元素透過文字轉化為影像、影像轉化為想像,望以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讓小朋友理解抽象思維,有更多聯想空間,打破常規思考。

西方音樂經典X中國傳統元素

進念自80、90年代已有不同作品以《魔笛》為題,如1998年的《魔笛》,已經開始在舞台上應用和實驗,進行舞台空間與光影實驗[7]。2021年及2022年也分別推出兒童藝術科技劇場《Bauhaus魔笛》以及《Soundscape魔笛》,分別以動態捕捉技術以及聲音景觀為實驗主體。2023年再度推出《魔笛》,有如加上「少林功夫」一樣,與中國傳統五行元素金木水火土合併,用意何在?中西合璧,乃進念的重點之一。

結合傳統元素、對傳統進行創新,一向是進念的重要命題。誠如進念所言:「傳統不僅僅是關於過去;傳統也塑造了我們的身份、我們的生活空間、我們的團體、我們對自身身份和世界地位的認知。創新往往來自對傳統的突破,但傳統也為創新提供了基礎。針對和通過傳統的創新發展概念是進念藝術使命的關鍵。[8]」以往進念時以「戲曲聲音」進行實驗,如《追憶逝水年華》加入臺灣京劇名伶魏海敏的聲音作為劇場聲效、《佛洛伊德尋找中國情與事》以南京崑劇名家石小梅之〈拾畫〉、〈叫畫〉與佛洛伊德「聲」息相會。對進念而言,種種不同文化的碰撞、比較和實驗不在於互斥,而有望於更加彼此了解。

陳浩峰指去年《魔笛》仍以西方文化為主體,今年則應用中國傳統五行元素,試圖讓家長及孩子貫通《魔笛》當中的日與夜、水和火、金屬與礦物,以西方概念聯動傳統文化。音樂方面,並沒有要將主題中國化、或運用中國音樂元素。鋼琴家KJ黃家正一人同時演奏兩個三角鋼琴,又對應《魔笛》歌曲特質及高、低音域,以粵語「金、木、水、火、土」的發聲填詞。

疫後如何以科技與劇場「懸壺濟世」?

五行,又稱為五行學説,最早出自於戰國時代的《尚書》。陰陽衍生出金、木、水、火、土,乃構成萬物的五大元素。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説明世界萬物的形成、關係及運行模式。大自然以五行的相生與相剋關係,達至平衡和諧的狀態。人也一樣,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愛惜草木,不污染食水泥土,心身與自然環境達至平衡狀態。

疫後如何以科技與劇場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的共存,也成為一眾藝術家的思考。進念除了在正規劇場外,曾舉辦鄉郊兒童遊樂劇場「荔枝WOW」,以藝術科技作為引導,以低耗電量或綠色科技(如太陽能)等組成舞台燈光。讓小朋友既可接觸大自然,亦可接觸科技。胡恩威認為科技與大自然有互動與互補關係,很多時候人將科技與大自然對立,實質上在當今社會兩者正扮演不同角色,冀望小朋友從小養成科技與大自然可共存的觀念,並且讓香港鄉郊引進綠色藝術科技。在疫後「共融」作為主體,科技與藝術看似互斥的當下、在未知與希望並存之際,仍有待眾人發挖藝術科技的真正能量。

圖片由進念.二十面體提供


[1] 參見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0/chi/p77.html

[2] 詳參西九文化區「藝創明天」之概覽:
https://www.westkowloon.hk/tc/creativetomorrow?venue_tab=overview

[3] 下文簡稱為「進念」。

[4] 詳參:https://zuniseason.org.hk/z-live/x-xperimenting-exhibition-danny-yung-50-year-creations-4/

[5] 詳參:https://www.tickets.zuniseason.org.hk/zh-hant/aforaudio

[6] 詳參關鍵評論網〈學習在城市中聆聽:突破視覺媒介侷限的聲音地景〉: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9939

[7] 詳參:https://www.zuni.org.hk/new/zuni/web/default.php?cmd=performance_detail&id=162

[8] 詳參:https://zuniseason.org.hk/z-live/how-to-understand-zuni-1/

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