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

《憩園》不靜,安魂曲終,給觀眾留下了甚麼?

《憩園》,為今屆香港藝術節中的委約新作品,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本地節目。在七天的八場演出裡,筆者選擇了在中間的第四天晚上的表演。既已演了三場,台前幕後也熟習了場地,在精神體力上,也未到疲累的狀態。

共融藝術

《沉默の記譜》 — 聽不見的聲音

2016年南村千里接觸到一位來自廣島的失聰生還者,對於一個沒有聽覺的人來說,她眼睛看到原爆的一刻是很美麗的 。 在這場災難性的原爆中,她很幸運地逃了出來,但當她回到家時,發現家裡已經空無一人。

表演藝術

《帝女花》的改編及其意義──從藝術節重演國京《帝女花》說起

二月底中國國家京劇院一團(下稱國京)的《帝女花》終於作為第52屆香港藝術節的受邀節目重演〔2024年2月26日〕,以國京的技藝水平及粵劇《帝女花》的盛名自然是有賣座的保證。票房的成功以外,亦應思考《帝女花》改編的差異及其意義。

左:黃耀邦飾演太監榮福;右:沈栢銓飾演榮謙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共融藝術

再度「預演」的《奉天承運》——仍可琢磨的「通達」與「創新」

戲曲中心「小劇場戲曲節」《奉天承運》於去年預演,根據當時的演出評論,演出雖以「通達共融」為目標,但實踐成效尚有不少改善空間。劇目今年再度預演,喜見製作單位於「通達共融」與演出文本的處理上均有改動,以回應論者關注的問題,惟按再次預演的呈現之中,仍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值得製作單位再加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