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楊永德飾演1997年的神探關振鐸
表演藝術

在黑與白之間,拼湊出香港歷史 – 20「13」·19「67」2.0 劇評

2025年5月,進念.二十面體第四度重演《13.67》,這部改編自香港推理小說作家陳浩基同名得獎作品的劇目,以神探關振鐸屢破奇案為主軸,串聯1967至2013年間的六個關鍵案件(1967、1977、1989、1997、2003和2013),逐步解構香港的歷史脈絡。

表演藝術

當世界靜默⸺《愛難忘》的另一種聆聽

《愛難忘》刻劃失聰與患上失智症的長者所處的困境; 劇中的哈利 (Harry) 是一位聽障者,長年以手語與世界溝通。年邁的他罹患認知障礙症,手語能力逐漸消失, 被送到一所護理院。 在那裡,他的世界一點一點褪色,記憶的邊界開始模糊,幻覺與現實交錯糾纏。

表演藝術

從粵劇到劇場的跨界探索──專訪《13.67》2.0演員黃安晴

進念.二十面體(下簡稱進念)繼2024年新加坡海外巡演後,將於2025年5月在香港第四度重演《13.67》。這部改編自香港推理小說作家陳浩基同名得獎作品的劇目,以神探關振鐸屢破奇案為主線,通過六個關鍵年份的案件(1967、1977、1989、1997、2003和2013),逐步解構香港從上世紀的動蕩時期到現今的歷史脈絡。

跨越時空的古今樂事——中樂的現代傳承」主題研討會後合照
表演藝術

跨越時空傳承中樂,自然合一尋求幸福

中國音樂的未來既非對傳統的博物館式封存,亦非對西方的機械模仿,而是通過科技與哲學的雙螺旋結構,在量子層面與未來的世界音樂作跨時空對話。正如《易經.繫辭下》所言:「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或許這正是中國音樂穿越時空的終極密碼——在永恆的變易中,守住文明振動的頻率。

梁山伯訴說與祝英台一同讀書的日子。右側帶面具者為梁山伯,左側為女扮男裝造型的祝英台。
表演藝術

女性視點的新編能劇《梁祝》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其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唐初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裡面簡單地記錄兩人同塚之事。

「絃歌不絕──香港粵樂風格傳承及實踐 」與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合辦「粵樂節」之「生生不息」音樂會,師傅、樂師和學生同台演奏粵樂後合影(圖片由作者提供)。
表演藝術

絃歌背後──策劃人之反思及對香港藝術發展的一點看法

2018年,竹韻小集的一場內部會議,促使《絃歌不絕》的意念開始萌芽。2019年,《絃歌不絕》計劃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額外活動資助下開展,自此至2022年的三年間,樂團在局方資助下進行了各類型的活動,包括講座音樂會及線上學堂。

表演藝術

「以戲說法」的粵劇《南粵禪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的偈語,大眾想必耳熟能詳,但偈語背後的故事與含義,卻未必人人理解。東蓮覺苑製作的「原創佛典粵劇」《南粵禪僧》

專題

紀錄造就未來:香港粵劇檔案文物的分布及管理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長羅淑佩在2024年12月18日的立法會會議上談及,「文體旅在二○二二年底開始就粵劇發展主要範疇向兩個與粵劇有關的諮詢委員會進行意見調查,委員普遍認為『編劇培訓』、『演員』、『拓展年輕觀眾』和『加強宣傳』,對推動粵劇發展至為重要和急切。」

《純粹藝術拍賣會》 現場氣氛 左:李康廷、林鈴、郭瑛(顧問團) / 中:陳惠立(藝術家)/ 右:郭心怡(拍賣官)
表演藝術

《純粹藝術拍賣會》:虛實之間的戲劇實驗

這是一場打破邊界的創新實驗——既是一場真實的拍賣,也是一次充滿戲劇張力的表演。 跟一般的拍賣一樣,有提交競投, 並且是確實的交易。在拍賣會結束後,律師會與藝術家和成功競投者立即正式簽訂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