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預演」的《奉天承運》——仍可琢磨的「通達」與「創新」

戲曲中心「小劇場戲曲節」《奉天承運》於去年預演,根據當時的演出評論,演出雖以「通達共融」為目標,但實踐成效尚有不少改善空間。[1]劇目今年再度預演,喜見製作單位於「通達共融」與演出文本的處理上均有改動,以回應論者關注的問題,惟按再次預演的呈現之中,仍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值得製作單位再加審視。

「通達共融」的安排改動

從《奉天承運》首度預演的評論可見,舞臺呈現與製作上均未有為視障觀眾提供相關服務與安排。[2]是次再度預演,除了加入「口述影像」服務,劇中的手語表演亦有調整:太監榮福(黃耀邦飾演)以手語回應角色後,編劇再讓其他角色複述手語內容,讓視障人士可透過臺詞得知榮福的反應。改動雖然顧及視障人士的需要,但一般觀眾變相重複看到榮福的回應。部分複述的臺詞意義不大(例如榮福與角色一些簡單對答,角色均需口問一次,向榮福「確認」),似有冗贅之嫌。如何讓這些臺詞產生複述以外的意義,真正成為文本的一部分,在照顧不同能力人士需要的同時,兼顧文本與場上的呈現效果,製作單位可再加考量。

左:黃耀邦飾演太監榮福;右:沈栢銓飾演榮謙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左:黃耀邦飾演太監榮福;右:沈栢銓飾演榮謙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是次預演的角色設定亦有改動,榮福一角在劇中只是口不能言,故能與其他角色以手語溝通,同時偷聽三個角色的動靜,以向榮謙(沈栢銓飾演)及皇帝回報。改動雖然回應並解決了首演評論提出有關人物設定的質疑,但是演出期間黃耀邦與其他演員的交流,不只一次出現細微的搶先或延遲的情況。於戲曲中心排演室這種小型表演場地中,以上失誤對觀眾而言可說是「表露無遺」,演員或樂隊之間似乎仍欠臨場演出的默契,未能互相配合,若再有機會重演,相關處理或需更仔細調整。飾演榮福的黃耀邦,在是次預演中的發揮空間依舊有限,以形體動作展示三個角色陰暗之處的一段表演,於劇情推動上並無實際作用,舞蹈動作亦似乎受制於戲曲形體程式的規範。演出既為創新的「小劇場」製作,又難得邀請其他藝術界別的藝術家參與,於形體設計上應可更自由,讓參與的藝術家更能於演出中發揮所長。

「宿命」的主題

首演評論亦曾提到「挑戰人間規範,還是改變宿命?」的詰難,可惜再度預演的文本,似仍未有進一步詮釋「天意」、「宿命」的概念。劇中〈猜想〉一場,三個角色共同出現相同的「猜想」,直接導致他們在〈奪王〉一場作出與「猜想」截然不同的決定,未知上述設定,是否正是編劇對於「天意」的刻劃與安排?若背後有某種力量驅使三人出現「同樣」的「猜想」,這種力量到底為何?若背後沒有任何力量,為何三人各自的「猜想」,會如此巧合地相同?這個問題,編劇在是次預演中,依然沒有給予答案或線索,似乎無法引領觀眾對「宿命」有更多深入的思考。

「情節」與「動機」

編劇於一個多小時的劇本,已能大概交代三個角色的心境:武成王(黎耀威飾演)、敦華太子(吳立熙飾演)覬覦皇位,武成王更欲奪回舊情人文貴妃(黃寶萱飾演),文貴妃則力求自保,同時設法掩飾與武成王有私的事實與「後果」(身懷有孕)。惟對於各個角色過往的行動與背後的動機,編劇似未有適切交代:文貴妃當年被逼入宮,為何要設計害死太子生母(即皇后)?太子既是皇帝的唯一血脈(劇中未有交代太子有其他兄弟),理應早晚可得江山,為何仍要選擇加害皇帝以奪皇位?武成王秘密練兵多時,為何不早早以靖難之名奪取皇位,還隻身奉召重返皇宮?而作為全劇「幕後黑手」的皇帝,是否在榮福報訊之前,完全不知三人各懷鬼胎?若皇帝如此後知後覺,又如何能於倉卒之間設下太廟內鬥之計?全劇結局「四敗俱傷」(武成王殺死太子、文貴妃殺死武成王、皇帝駕崩、文貴妃被皇帝遺詔賜死),「得益者」反為武成王與文貴妃所生的「儲君」,是否皇帝意料之中?背後目的又為何?還是結局就是回應編劇對「宿命」的設想?以上種種,文本均無意向觀眾解釋,只集中於反映角色的算計與陰狠。文本雖具象地展現人性黑暗一面,但缺乏角色背後的動機交代,觀眾只能看到情節上的鬥爭,未能代入角色面對的處境,探索造成人性黑暗的背後原因,似乎稍缺引發觀眾思考的深度。

左至右:敦華太子(吳立熙飾演)、武成王(黎耀威飾演)、文貴妃(黃寶萱飾演)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左至右:敦華太子(吳立熙飾演)、武成王(黎耀威飾演)、文貴妃(黃寶萱飾演)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文貴妃與武成王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文貴妃與武成王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戲曲中心的「小劇場」製作

戲曲中心迄今已有三部粵劇「小劇場」製作,每部製作均有不同的嘗試。《霸王別姬》中霸王默許虞姬自盡的情節,構思未算獨特,惟於短短的演出之中,已同時展現今昔粵劇的音樂、唱腔、創作模式,可謂向外界「展示」粵劇藝術的「入門」演出。《文廣探谷》文本提出有關「傳承」的理念,雖然值得思考,[3]但不熟悉粵劇的觀眾,或對文本討論的議題無甚共鳴。而以演出效果而言,結局的懸念營造並不成功(觀眾不難猜到劇中楊宗保的下場),曲詞以至主題也相當重複,未能在「傳承」問題上有更深的挖掘與討論。《奉天承運》較諸前二作,整體劇情節奏相對緊湊,惟以「小劇場」的製作而言,或可於文字上再加琢磨,方能透過作品帶領觀眾探討人性等不同議題。於舞臺製作方面,《文廣探谷》、《奉天承運》二作均有使用舞臺投影裝置,做法與效果亦值得討論。類似的「試驗」於劇場製作中可說是司空見慣,而投影影像對二劇的演出作用不大,也無助畫面之美觀。虛擬實為戲曲以至戲劇的一種「傳統」,在空無一物的舞臺上,單從臺詞文字與演員演繹,已能向觀眾交代場景變換(而二劇的分場亦已非常清晰),二劇的影像設計是否必要,實在值得商榷。[4]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奉天承運》為戲曲中心首次實踐「通達共融」的實驗劇作,製作單位願意回應外界評論與意見,於演出作出調整,這在本地戲曲創作而言,不算是普遍的現象,希望粵劇從業員能對此思考更多。是次「小劇場戲曲節」的另一演出《椅子》,表演程式、舞臺、文本的編排皆安排得當,成功以崑曲重新詮釋西方劇作,在此亦衷心期望,相類的創作能於未來出現於本地戲曲舞臺。

作者觀看場次資料:
2023.10.13
戲曲中心排演室1
任白慈善基金呈獻:小劇場戲曲節2023
戲曲中心製作: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預演)


[1] 花雅迷徒:〈欲通不達、求而不得的《奉天承運》:有關共融通達粵劇的新嘗試和討論〉。下引有關首演之演出、評論內容,均以此文為據,不另註明。

[2] 劇中太監榮福一角由聾人藝術家黃耀邦飾演,首度「預演」中,榮福「向皇帝匯報的情節中,以手語表演來代替曲白,無聲之語,觀眾便需依靠字幕來閱讀原來曲詞。這樣的設計給予手語登場的空間,對一般觀眾來說或許造成了一點不便(這可以是刻意設計,讓一般觀眾體會聽障者日常的不便),但對視障觀眾來說,此段內容和相關訊息便被切斷了。」

[3] 有關《文廣探谷》的演出內容,詳見朱少璋〈《文廣探谷》的須彌和芥子〉一文: https://medium.com/@chusiucheung/%E6%96%87%E5%BB%A3%E6%8E%A2%E8%B0%B7-%E7%9A%84%E9%A0%88%E5%BD%8C%E5%92%8C%E8%8A%A5%E5%AD%90-%E6%9C%B1%E5%B0%91%E7%92%8B-f1a978a3b8f3

[4] 在此亦非完全否定舞臺投影影像的作用,最近觀看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團《臥龍:永遠的彼日》一劇,當中影像設計便與布景、劇情緊密相連,成為演出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本地戲曲製作參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