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藝術

公認「好戲」的黃秋生和蘇玉華合演的《不赦之罪》令人期待,兩人的表現肯定符合大眾期望。(網上圖片)
影像藝術

「6絕」電影的兩個路向⸺《不赦之罪》與《私家偵探》

香港電影市場過去有「5窮6絕7翻身」之說,意指市道踏入5月開始轉差,到了6月更為惡劣,但是進入暑假的7月就會復甦。當然,近年電影市場普遍低迷,這種傳統智慧已不再適用,不過5、6月確有一種低沉氣氛,電影院接連關門的消息已不再成為新聞,只是歷史悠久的昔日大型戲院海運(近年已改建為小型影院)關門,還是不免惹來資深影迷的緬懷。

影像藝術

《貓貓的奇幻漂流》:一場無聲的跨物種交響曲

拉脫維亞導演金茲斯.巴洛迪斯(Gints Zilbalodis)的《貓貓的奇幻漂流》(Flow)以「零對白」顛覆傳統動畫敘事,卻意外成為奧斯卡最佳動畫的強力角逐者。這部作品彷彿一場當代寓言──當人類文明被神秘洪水吞噬殆盡,動物們的沉默漂流反而揭露了語言之外深層溝通的可能。

《虎毒不》從新手媽媽照顧幼兒說起,探討現代都市女性要面對的種種挑戰。(網上圖片)
影像藝術

《虎毒不》──罕見探討現代都市女性處境的作品

電影《虎毒不》去年開始已上映了大量優先場,甚至已符合了2024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入圍資格(門檻為在該年內連續7天共有至少5場在戲院的公開放映),到今年4月上旬終於正式公映。

《華燈初上》報紙廣告
影像藝術

《華燈初上》(1961)──舞廳和情感救贖的惡托邦

在今年一月,我參加了一場由香港電影資料館舉辦名為「舞文弄影」的討論會,主題探討電影與文學的關係,選映的作品是由多產作家阮朗(原名嚴慶澍,1919–1981) 創作並親自編劇的《華燈初上》。

詹家俊(前排最中)在一場電影《山莊日記》慈善觀映活動後,與演員和工作人員合影。
影像藝術

《山莊日記》:突破框框的香港電影新嘗試──專訪監製詹家俊

近年香港電影市場以商業片為主導,一部沒有明星陣容、由殘障及智障人士擔綱演出的電影要在戲院上映,難度可想而知。《山莊日記》的監製詹家俊和團隊卻用心經營,不但成功完成製作,更開創出一種嶄新的發行模式,讓這部溫馨動人的作品得以持續發光發熱,在香港電影史上寫下獨特的一頁。

梁詠琪在《臨時決鬥》演繹出色,但全片稍嫌兩邊不討好,票房也不理想。
影像藝術

票房失收帶來的反思:香港人還需要賀歲片嗎?

今年香港賀歲片的票房反應冷淡,對於港產片影迷來說,大概不會感到意外。根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的數字,香港各電影院由農曆新年除夕至年初四共5日的總票房僅為3,060萬元。

阿寶(胡歌 飾)網上圖片
影像藝術

海上繁花,上海之夜(之二):王家衛的後97

《繁花》是王家衛導演的首部大陸電視劇作品,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說(原題《上海阿寶》),千呼萬喚之下,中國央視於2023年底推出。故事背景設定在1990年代的上海,年輕商人阿寶(胡歌飾)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如何歷盡艱辛,在上海的商界打拼,其中的商戰股票市場激鬥的故事,穿插於阿寶與四位女性的感情轇輵。

在《爸爸》中,劉青雲以看似平淡的方式來演繹慘劇後的傷痛,反而給觀眾更深刻的感覺。(網上圖片)
影像藝術

從《爸爸》探看近期港產片的父親新形象

記得在《正義迴廊》(2022年)上映時,翁子光接受訪問,表示在拍完《踏血尋梅》(2015年)後,已無意再導演奇案片,因此將《正》片交由何爵天執導,自己出任監製。不過,事隔兩年,翁子光導演的新作《爸爸》卻又是取材自一宗奇案。影迷不禁有疑問:他為甚麼會「食言」?

董瑋是出色的動作指導,又經歷了動作演員業過去幾十年的盛衰,在片中表現極為精采。(網上圖片)
影像藝術

從《武替道》回顧昔日香港動作演員業生態

說到港產片能打入國際市場的類型,最主要的毫無疑問是動作片。第一部能在西方市場賣座的港產片是邵氏公司的《天下第一拳》(1972年,南韓人鄭昌和導演,羅烈和汪萍主演)。該片1973年在美國和英國均創出熱潮,更曾經是美國兩個星期的賣座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