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開始,觀眾隨着主觀鏡頭步上蜿蜒的螺旋型樓梯,走上天台,然後見到男孩的背面,他坐在天台的矮牆上,背向觀眾,面向遠處灰白而筆直的高樓,縱身躍下。
一部電影如果叫好叫座,片商期望拍攝續集,票房會較有保證,是合理不過的盤算。這種情況在昔日港產片全盛時期尤其「瘋狂」,例如著名編劇文雋就曾多次在訪問中提及,由他編劇的《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年,即《古惑仔》系列第一集)於該年1月底的農曆新年前檔期上映,票房意外地十分理想。
在2023年尾、2024年伊始最受人注意的港產片,毫無疑問是《金手指》:宣傳標榜這部電影是梁朝偉和劉德華繼《無間道III》(2003年)後、20年來的首次合作,更有傳《金》片的製作開支高達3.5億元,引人注目合理不過。
記得1980至1990年代,喜好攝影的人被稱為「發燒友」。隨著攝影觀念及器材的進展,後被雅稱為「攝影工作者」。
紀錄片《尚未完場》自今年4月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後,幾個月來先後在不同的大學,社區,以及港島的高先戲院等作有限場次的放映,可以說幾乎場場爆滿,叫好又叫座。
過去10年,香港電影市道疲弱,反而更多有心人為「言志」而拍電影,著重帶出訊息或分析社會問題。露宿者、精神病患者、失明人士、少數族裔、外傭、清潔工人等弱勢社群近年都成為了電影題材。
父子在小巴上的坦承對話、文文對老天爺「阿天」的獨白、臧校長的言教、師姐May的鼓勵;這些電影中的重要訊息,都是在角色口中說出來。
近日著名演員黃秋生推出了名為《秋生回憶》(2023年,亮光文化出版)的書籍。筆者在書局見到,稍有猶豫後才買下,畢竟黃秋生歷年來的事蹟,傳媒娛樂版和文藝版報道甚為詳盡
今年港產片未能承接去年的盛勢,踏入暑期,在香港公映的港產製作中,較為惹人注意和談論的似乎只有《別叫我「賭神」》一片,其餘盡是美國荷李活動作片的天下。
在港產片中,紀錄片一向是相當冷門的類型。近年製作稍多,最矚目的自然是引發大量爭議的《給十九歲的我》,但其實不少紀錄片並沒有在戲院公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