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人文

《保育黃霑》做了很多

香港的流行文化曾經歷非常輝煌的黃金時代,以流行音樂、電影和電視等媒體為主,旁及文字印刷媒體、電台廣播,以至廣告等,大抵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電影業或許可算更早一點),一直在百花齊放,蓬勃發展,從創意、藝術成就、技藝和商業價值等方面衡量,都堪稱在亞洲和華人地區之中執牛耳,造成深遠影響。不少人認為,到本世紀開始,香港各門流行工業的發展才出現走下坡的跡象。。 在這段黃金時期中,香港自然冒現了不少跨媒體的創作人才,不過要數涉獵範疇最廣的,筆者相信非黃霑莫屬。談流行音樂,他參與了幕後的作曲、填詞、監製,也曾作幕前主唱,出過唱片,早年更曾作和唱歌手與口琴伴奏樂師;論電影,他早年執導的《天堂》(1974)和《大家樂》(1975)都算是佳作,約七十部的幕前演出或許不算有重大成就,但是八、九十年代不少名片的配樂都出自他的手筆;說到電視,他長時間是炙手可熱的節目司儀和主持人,也曾主演過一些電視劇;至於文字媒體,他一直在報刊撰寫專欄,主要是雜文,也有小說、評論和訪問等。這還未包括他有逾二十年以廣告創作為正職、間有主持電台節目,以及早年曾參與話劇演出。因此,要了解研究香港流行文化工業全盛時期的情況,特別是各範疇之間的互動,黃霑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切入點。 吳俊雄組「黃霑書房」團隊 不幸的是,霑叔(我們這一代年紀較黃霑稍輕、受他的流行文化作品薰陶長大的香港人,全都暱稱為他為「霑叔」,由此可見他在港人心中的親和力)已於2004年去世,生前未有撰寫自傳或回憶錄(香港電影資料館曾於2001年為他作訪問,內容似沒有全部公開),令大家無法全面深入了解他的文化工作,以至他身邊的流行文化工業狀況(或可簡稱為「研究霑叔」)。不幸中之大幸,是霑叔生前寫下大量文章,其中不少談及自己的工作經驗;同時,已退休的香港大學社會學教授、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在霑叔逝世後,獲得他的家人同意,代為保存和處理霑叔書房中的遺物,令研究霑叔的工作得以持續進行。 吳俊雄領導的「黃霑書房」團隊並不急於求成,自2005年起耐心地將霑叔的遺物保存整理,同時作相應的文化研究工作,後來舉辦過展覽和地區遊覽導賞團等, 也在網上發表了一些多媒體的資料。不過印刷媒體的成果卻遲遲未見出現,用吳俊雄的說法:「這些事情一生人只做一次,不如做到最好。」結果,從「黃霑書房」開始工作起計,歷時約十六年,「研究霑叔」的書籍才在今年書展期間出版。 整個出版計劃野心不小(理應如此),題為《保育黃霑》的系列以盒裝形式推出,製作和裝幀極為精美。一盒五冊,只出限量一千五百套,其中第一冊至第三冊另有單行本發售,其餘兩冊為資料式的附錄。 輯錄專欄文章  講生活 講流行音樂 第一冊《黃霑看黃霑》和第二冊《黃霑與港式流行》均以他昔日發表過的專欄文章重新輯錄整理而成。前者聚焦霑叔前半生(1941-1976)的生活,或可視為半自傳式作品。內容讓讀者了解到他一些較鮮為人知的事蹟,包括童年生活、學生時代、廣告創作生涯,以至從吹奏口琴和業餘演出話劇得以進入流行文化工業的因緣等。經過編者吳俊雄以社會學家的角度作導讀梳理,書中又呈現了當時的宏觀社會背景,包括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的深水埗、霑叔成長時代流行的音樂和電影,以至那段時期的社會經濟變遷等。 《黃霑與港式流行》集中輯錄霑叔談論流行音樂的專欄,當中有簡單的理論、分析和評論,但更有趣的是他的親身經歷和接觸的人物,例如他撰寫廣告歌曲的技巧和用裝飾音來解決粵語九聲配譜的問題,「偷師」自時代曲大師梁樂音。他對這一代已少人認識的昔日樂壇狀況也作了不少補白,例如當年的錄音室隔音設備很差,錄音時,「要等飛過的飛機遠去……要讓警車警笛靜下來」。 霑叔強調,聽音樂不必講求知識或樂理,最重要聽者自己喜歡,因此他在評論推介時,不論談的貝多芬、貓王皮禮士利,同樣以最顯淺、普羅大眾能懂的文字入手,但同時不免多少夾雜專業角度,這種不經意的深入淺出手法極為成功。此外,他的音樂口味極為廣泛,從書中涉獵的題材可以看到,由西方古典、中國戲曲、日本太鼓、歐美流行曲、印度音樂,以至現代前衛音樂,他無所不聽(他自認反而極少聽中文流行樂)。以樂迷角度,他的推介也甚具參考價值。 2005年,吳俊雄初到黃霑書房後,造了一個書房的模型,展示內裏格局。(吳俊雄提供圖片) 第三冊內容是霑叔書房「開倉」 平情而論,上述兩冊的內容輯自專欄文章,無可避免未夠全面深入,個別環節稍為零碎,間中又見重複。從這個角度衡量,第三冊《黃霑書房──流行音樂物語》就顯得更有深度和閱讀價值。吳俊雄介紹這一冊的內容時,說是將霑叔的書房「開倉」,展示他很多從未曝光的物件。不過除了文物圖片外,也有豐富深入的文字資料,補充了第二冊的不足。這些資料大部分取材自他在專欄以外的文字,包括學術論文、演講稿、傳真(fax)書信和訪問等。一方面,他對個別課題作出了較深入完整的論述,例如他以填詞人角度夫子自道粵語流行曲的歌詞創作、憶述菲律賓樂手對香港樂壇的貢獻,以至詳述自己個別名曲的創作歷程,都是難得的重要文獻;另一方面,書中展示了他和顧嘉煇、徐克和戴樂民(Romy Diaz)等人的傳真書信、手稿和樂譜等,也更立體地呈現了霑叔的音樂工作。 從「研究霑叔」角度,《保育黃霑》套裝書令人獲益良多,不過相關的研究工作值得做的還有很多,特別是霑叔在音樂以外的工作,書中著墨甚少,也沒有正式探討他各個範疇工作的互動關係。筆者相信,「研究霑叔」的工作,日後值得做的還有很多。

人文

走過新冠肺炎死亡陰霾樂壇教母Marianne Faithfull推出朗誦唱片

Marianne Faithfull (圖片: i.guim.co.uk) 1964年推出的第一首歌曲《As Tears Go By》,憑甜美嬌嫩的歌聲一炮而紅。 現年七十四歲的英國女歌手Marianne Faithfull今年初接受《衛報》訪問時,劈頭就跟記者說:「我忘記了很多近期的事情,遙遠的過去我記憶得很清楚。你不會明白這有多可怕。」 導致她失去記憶力的是新冠肺炎。去年4月,年邁的Faithfull仍然活躍—-她忙於灌錄第二十一張個人唱片《She Walks in Beauty》;以她1994年寫的自傳為藍本的傳記電影也在拍攝中。談及那部電影,她說:「我不需要作甚麼藝術上的參與──我活了這一生,已是足夠的參與。」 憑《As Tears Go By》走紅 Faithfull的一生確實充滿傳奇色彩。她擁有貴族血統,母親是奧地利和匈牙利混血的男爵夫人,父親曾在倫敦大學教授意大利文學。她青春少艾時外貌清純,在英國雷丁的咖啡廳唱民歌,給The Rolling Stones(「滾石樂隊」)的經理人Andrew Long Oldham看中,1964年推出的第一首歌曲《As Tears Go By》,憑甜美嬌嫩的歌聲一炮而紅。不過Faithfull生性反叛不覊,很早已染上吸毒惡習,而且根本沒有興趣當流行歌手,在1965年就結婚生子,但是未幾卻與The Rolling Stones的Mick Jagger打得火熱。兩人分手後,她的毒癮愈來愈深,音樂事業陷於癱瘓,更一度貧病交逼。 但是到了七十年代末,Faithfull戒掉毒癮後復出,1979年推出《Broken

Photo by 五玄土 ORIENTO on Unsplash
人文

茶禪體驗: 藉茶練心 以茶結緣

無論泡茶或品茶,最重要是好好體會當下一刻 生活處處皆是禪,行、住、坐、臥都可以成為禪修的一部分,即使小如一盞茶,也能為我們帶來深刻的感悟,像法鼓山茶禪隊員葉慧心,近年就通過「藉茶練心」的修行,體會到更多佛法的智慧。 葉慧心於2016年加入法鼓山香港道場的茶禪隊,當時對茶藝並無認識,純粹抱著好奇心態去參與, 而茶禪隊的角色主要是支援道場的活動,例如在佛誕或新春期間設置茶席,奉茶給參加活動的人士享用,好讓有緣人能夠在輕鬆自在的環境下接觸佛法。 茶禪講求身心放鬆,每場茶席開始前,主持人都會帶領負責奉茶的「茶主人」(茶禪隊員) 及「茶侶」(活動參加者) 先做 一套名為「坐姿動禪」的動作,務求品茶時能做到「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清楚放鬆,全身放鬆」。隨後茶主人會給「茶侶」泡三巡茶,期間需要禁語,直至三巡過後,大家便可以談話,互相交流感受。 修習茶禪五年,葉慧心自覺從中領悟到不少佛門智慧與人生哲理,對修行大有裨益。 「我覺得茶席猶如人生的縮影,好像我們佈置茶席時需要挑選茶壺,但很多時候卻發現自己喜愛的茶壺已被人取去,正如我們的人生也經常要做很多選擇,但在選擇的過程中,亦未必事事如己所願。」 學習轉換心態 因緣變化難料 她續說﹕「其實每個茶壺都有它的特點,壺耳的大小、壺咀的高低各有不同,怎樣才算好,感覺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必須學懂轉換心態,即使拿不到喜歡的茶壺,得不到心儀的東西,只要隨遇而安,說不定會看到另一番風景。」 選壺固然不能執著,泡茶也一樣。儘管你知道某種茶葉需要以甚麼水溫、用多少時間沖泡,也不代表你定能泡出理想的效果,因為往往有許多外在因素,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那就像我們的人生,也存在著很多變數,例如你本以為在大公司工作必定前途無可限量,但最終發覺自己跟同事們根本合不來,難以繼續共事。這些因緣的變化,都是我們預期不到的。」 接受無常,可說是修習茶禪的基本步。也就是說,即使泡出來的茶未如理想,也不要介懷,若因效果欠佳而不斷思索為何會泡得不好,那就無法回到當下。「其實法師也會提醒我們,當下那一刻是甚麼就是甚麼,你只須接受它,千萬不要讓之前的得失心情影響到下一泡,而是要好好體會那一刻。」 專注身心感受  覺察力自然提升 當然,道理人人明白,但實踐起來卻始終有點難度。葉慧心不諱言,起初修習茶禪時,的確很在意能否泡出應有的香氣和茶味,甚至會刻意把味道想像出來,幾經鍛鍊才懂得拋開執念,把注意力放回身心之上。「當我們更專注於身心的感受,覺察力亦會隨之提升,一旦遇到不如意的境況,也會更快釋懷,更容易放下。」 事實上,修習茶禪的目的正是要「藉茶練心」,通過六根的覺知去消融我們的分別心和批判心。「我們喝茶時,只要覺察到茶色、茶香、茶味以及注水出茶的聲音就可以,不必判斷那是否我們所喜歡的色、聲、香、味,就算泡出來的茶帶有苦澀味,也不要心生厭惡之感。」 所謂「練心」,就是無論你遇到很合心意的東西,還是很不稱心的事情,只要清楚知道就足夠,無須作出喜惡愛憎的判斷。「好壞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概念,有了判斷,就很容易變得不中肯,正如一杯苦澀的茶,即使你覺得不好,但也會有人喜歡。」 說到底,心念才是最重要。萬事萬物都有終結之時,茶席如是,人生如是,關鍵在於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本著一份善念。「這個茶席完結了,還有下一個茶席﹔此生完結了,還有來生。修行就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我們必須在這一生多種善因,遇到逆境也要心存善念,安然面對。」葉慧心解釋道。 同樣地,為茶侶奉茶,重點在於一顆純粹的心。「如果你有用心去泡茶,別人是感受得到的。你的茶席辦得好,人們下一次又會再來,並會向親友推介,從而接引到更多人來到道場。有因緣的話,大家還會留下來學佛修行或者擔任義工。」 雖說每場茶席都是「一期一會」,下次能否再聚,誰都無法預計,但葉慧心深信,修習茶禪不單可藉茶練心,更能以茶結緣,弘揚佛法。她希望每位茶侶都可以體會禪修的清淨放鬆,正如《維摩經》〈佛國品第一〉所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只要我們讓心沉淨下來,就可以把世界建設成人間淨土。

Photo by Rendiansyah on Unsplash
人文

惜舊書

Photo by Rendiansyah on Unsplash 互聯網出現後,電子書應運而生,至今已十多年,卻始終未能取代實體書,二手舊書也依然受到重視。一邊廂,香港社區中近年盛行漂書活動;另一邊廂,有二手書店舉行舊書拍賣會,罕有的版本往往售出高價,成為新聞,一些網上平台同樣買賣活躍(見文末舉例),可見香港的中文舊書愈來愈為人重視,有價有市。 談舊書收藏,劈頭就說到價錢、市場,似乎市儈了一點,有欠風雅。但無可否認,經濟誘因確是鼓勵民間保育古舊文物的重要動力,不論古玩、字畫、傢俬等都是如此。所以,期望文化能夠妥善傳承,二手市場活躍實在重要,以價錢作指標,反映狀況也無可厚非。 以香港的中文舊書市場來說,很多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書籍,不限種類或作者,都有一定的叫座力。或許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像昔日的香港街道圖之類,都不乏捧場客。不過,真正最受歡迎的,始終是文學或創作類的書籍。 名家散文小說價值高 這個時期中價值最高,並且廣泛獲得傳媒報道的,當然就是金庸的舊版武俠小說,過去數年多次拍賣的成交價都超逾萬元港幣。其實這些舊版書籍大多並未獲得作者授權出版,只是當年版權觀念尚未普及,一些出版社擅自輯錄金庸的報章連載,印刷成單行本發售。至1970年,金庸著手修訂自己的舊作,其後交由明河社出版,不少內容細節已與報章連載時頗有不同──這成為了舊版其中一項重大的收藏價值。 說到較為近代的作品,兩位依然創作不輟的香港作家董橋和黃碧雲最受熱捧。兩人在兩岸三地的文壇都享譽甚隆,有不少書迷,對他們舊作的需求可說來自內地更多於香港。 董橋是散文大家,也是藏書家,講究書籍裝幀。自2002年的《從前》起,他在香港牛津出版社推出的著作都以硬皮精裝本面世,每部各有設計特色,令藏書更添趣味。2003年出版的《小風景》初版是呈正方形的開本,相當特別(其後的版本已改回長方形開本),書迷暱稱為「大風景」,近年極為搶手,售價約為5,000港元。 作家走紅後,藏書者自然會追尋他成名前的著作。市面上最罕見的董橋早年作品是素葉出版社於1982年出版的《在馬克思的鬍鬚叢中和鬍鬚叢外》。據香港藏書家鄭明仁今年初在《明報》所述,此書在2018年拍賣會上的成交價達48,000港元。 黃碧雲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作家,體裁和寫作手法變化多端,自九十年代中起在港、台獲獎無數,近年在內地也受到推崇。她的作品在二手市場特別吃香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她拒絕將作品再版印行,在內地也沒有簡體字版,因此書籍在市面的流通量不高。黃碧雲最搶手的是第一部作品《揚眉女子》,根據上述鄭明仁的同一篇報道,在去年底,一部《揚》書的初版以6,500港元成交,更有傳買家即晚已以9,000元人民幣轉售予一位內地藏書家。 舊書拍賣會交投熾熱, 可見仍有不少人熱衷收藏舊書 (圖片截自Timable.com) 董橋是藏書家,他的作品也成為熱門的收藏對象。(圖片截自二手書室群組) 影響書價的因素 除了作者和書籍的聲譽和受歡迎程度外,還有一些因素會影響個別書本的價值。其中一個因素是書籍的版本,最吃香的一定是最早版本的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如果純從閱讀價值角度來說,這似乎沒有甚麼道理,不過收藏者總有「物以罕為貴」的心態;另一方面,這也可以說是市場對能慧眼賞識未成名作家或著作的讀者的一種獎勵。   此外,舊書經歷時間洗禮,能否保持良好狀態(行內稱為「品相」)也很重要,缺頁、破損、摺痕、污跡等固然會令價值大打折扣,原書主人在書上簽名和批註之類也會減低吸引力──但是如果書主本身是名人,也就另當別論。 不過,說到底,藏書的最大樂趣始終在於拓闊眼界,增長見識,買賣活動無疑可以添加趣味,也有助「以書養書」。但是成功的藏書家,還是以真正的興趣先行,而不會只著眼於一買一賣之間的利潤,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肯花時間投入鑽研其中的學問,充分掌握藏書知識。 網上舊書買賣平台舉例: Carousell – 這一個公開而活躍的網上平台 筆者參與的私人whatsapp group中,經常有書本拍賣,幾千元一本的高價成交屢見不鮮,惟不便在此公開。 FB群組:

人文

比丘尼 X 重金屬樂隊: 心極慈悲的樂與怒

今年一月初的一個周末晚上,在台灣台中音樂演出場地「Legacy」,五位樂手步出舞台,拿起結他等樂器,正準備開始今晚的演出。台下的樂迷則期待著另一場充滿狂野和激情的重金屬搖滾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