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造就未來:香港粵劇檔案文物的分布及管理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長羅淑佩在2024年12月18日的立法會會議上談及,「文體旅在二○二二年底開始就粵劇發展主要範疇向兩個與粵劇有關的諮詢委員會進行意見調查,委員普遍認為『編劇培訓』、『演員』、『拓展年輕觀眾』和『加強宣傳』,對推動粵劇發展至為重要和急切。」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長羅淑佩在2024年12月18日的立法會會議上談及,「文體旅在二○二二年底開始就粵劇發展主要範疇向兩個與粵劇有關的諮詢委員會進行意見調查,委員普遍認為『編劇培訓』、『演員』、『拓展年輕觀眾』和『加強宣傳』,對推動粵劇發展至為重要和急切。」
「我不是亞仙」,繡襦說。恍惚之間,行將就木的鄭元和問眼前「人」:妳為甚麼離開我?新編實驗崑劇《繡襦夢》就是這樣展開。
榮念曾(Danny Yung)自1970年代從事跨媒體藝術創作,1982年共同創立藝團「進念.二十面體」,四十多年來在逾百個製作中擔任導演、編劇和舞臺設計,至今仍然創作不輟,上月(2024年6月)發表了「榮念曾實驗戲曲」《武生開打》,這個月(7月)下旬將會公演「榮念曾實驗劇場」《悲劇的誕生》。
戲劇並非歷史,虛構故事無妨。不過,角色的言行舉止仍要呈現歷史人物的精神氣質嗎?在新編粵劇中,滿腹經綸的魏晉名士說通俗的港式口語,並調笑一番,合不合適?
跨界創作的世界性風潮方興未艾。作為傳統戲曲劇種的粵劇也有不少跨界作品。上世紀50-60年代,香港製作的粵語戲曲片就是粵劇和電影的跨界結合,數量可觀。
上月下旬至本月初(2022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下稱西九)一連10晚公演「小劇場粵劇獨腳戲」《修羅殿》(以下簡稱「獨腳戲」《修羅殿》),由羅家英編劇、導演、主演;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擔任監製、聯合導演及劇本整理。節目由西九製作。筆者看了首、尾兩場。
隨着藝術與科技結合的世界性風潮,近年香港有粵劇製作嘗試將投影新科技與傳統藝術結合起來。鳳翔鴻劇團的《木蘭傳說》(2019首演,2020重演)和揚鳴藝術粵劇團的《子期與伯牙》(2021)用了比較前沿的投影技術,根據宣傳海報的描述,前者是「3D立體投影」,後者是「3D全息懸浮投影」。
一個多月前(2022年8月13日),西九戲曲中心茶館劇場新節目「開心穿粵」正式公演,節目概覽重點宣傳「由人工智能程式操作的機械人與茶館新星劇團一起演出」的新猷。
2022年6、7月間,香港資深粵劇工作者羅家英、新劍郎參考《七賢眷》的提綱,結合過去數十年來在馬來西亞做神功戲,演出此劇的經驗,帶領香港八和會館(下稱八和)團隊將這個晚清粵劇劇目在舞臺上「重構」出來。
粵劇行會香港八和會館(八和)製作的傳統劇目「江湖十八本」之《七賢眷》剛於早前煞科,在兩個月內前後演了3場,筆者看了6月3日及7月23日兩場。
在沒有攝影技術的年代,人物肖像大多是畫出來的。東晉畫家顧愷之有時畫了形體數年後也不點上眼睛,別人問他因由,他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事見《世說新語.巧藝》。
聯合國在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就保護無形的傳統資產(諸如口述傳統、表演藝術、習俗、儀式、節慶活動、製作傳統手工藝品的知識和技能)開展國際合作。中國在2004年成為締約國,香港特區政府隨後執行公約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