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代的和聲:賽馬會「耆樂唱一舖」的無伴奏合唱之旅
在香港這個繁忙的都市中,有一群長者正以他們獨特的方式譜寫著動人的樂章。他們是「耆樂唱一舖」計劃,香港無伴奏合唱團體「一舖清唱」旗下的一個特別項目的參加者。
有人天天用書法抄寫,有人天天唸誦,有人聽譜了旋律的歌曲版……
全文只有260字的《心經》,文字簡短卻意義高深,很多人視它是佛學智慧的精華,短小令它成為了最入屋的佛教經典。
這次專題為大家介紹進念二十面體和北京藝術家尹秀珍分別用劇場和縫紉兩種破格的形式,把個人對《心經》的參悟藝術化,既是表達又是分享,既是藝術創作又是修行。
在香港這個繁忙的都市中,有一群長者正以他們獨特的方式譜寫著動人的樂章。他們是「耆樂唱一舖」計劃,香港無伴奏合唱團體「一舖清唱」旗下的一個特別項目的參加者。
在藝術的世界裡,年齡從來不是限制。「香港金齡藝術節」藝術總監、Arts’ Options創辦人,以及「長・智・戲」長者戲劇藝術啟導計劃負責人陳桂芬(Brenda)深信這一點。
很久之前認識二胡婆婆(梁以瑚),一直都被她對社區藝術的熱情所感染。她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但依然活力十足,推廣藝術服務,為社會弱勢社群發聲。
很多很多的「點解?」,這是筆者大概開始上幼稚園時,與爸爸在家附近散步,經常見到拿著紅白間條「士的」的人士,人人對他們避之則吉,小孩心裡產生恐懼而發出的問題。爸爸當時給我的答案是
椅子組成了一個開口面向觀眾的半圓形。他們逐一出場,因著身體能力,或快或慢地步向座位,安坐後,耐心的等待,當下一位出場時,行注目禮。在這半圓形之中,他們的視線在同一水平線。而之間的距離,亦讓半圓中的每個人都能看見每一位。
2016年南村千里接觸到一位來自廣島的失聰生還者,對於一個沒有聽覺的人來說,她眼睛看到原爆的一刻是很美麗的 。 在這場災難性的原爆中,她很幸運地逃了出來,但當她回到家時,發現家裡已經空無一人。
作為表達藝術治療師,遇過很多不同能力、年齡、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無法真正融入周圍,也未能接納與包容與自身不同的他人,但我一直相信,藝術是突破人與人之間障礙,讓人們互相了解的好方法。
如果你是一個自小喜歡唱歌的小朋友,突然失去了聽覺,你的感受如何?你還會相信自己能繼續唱歌嗎?若你是一個生來已失去了手掌的小孩子,你還會敢於追求成為小提琴家的夢嗎?
戲曲中心「小劇場戲曲節」《奉天承運》於去年預演,根據當時的演出評論,演出雖以「通達共融」為目標,但實踐成效尚有不少改善空間。劇目今年再度預演,喜見製作單位於「通達共融」與演出文本的處理上均有改動,以回應論者關注的問題,惟按再次預演的呈現之中,仍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值得製作單位再加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