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遊子:行山得創作靈感 以插畫說香港風物神話故事
兩位創辦人AM Renault和大宇是十多年前修讀設計的同學。現為動畫設計自由工作者的大宇說,他們的足跡遍佈港九新界的山野,他自己對大帽山一帶特別有情意結,因為那裡四通八達,很多時都會經過。
兩位創辦人AM Renault和大宇是十多年前修讀設計的同學。現為動畫設計自由工作者的大宇說,他們的足跡遍佈港九新界的山野,他自己對大帽山一帶特別有情意結,因為那裡四通八達,很多時都會經過。
人生路高低起伏,時直時曲,猶如紡紗織布,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現正於南豐紗廠舉行的「紡如人生——常霖法師禪藝展」,就是透過紡織與禪藝,展現萬物多變、世事無常的生命真諦,並藉著一系列涵蓋不同領域的藝術品和工作坊,將禪修帶進日常生活之中。
疫情開始時感到很迷惘,終日呆在家中,不知可以做甚麼。直至有一天讀到一項研究報告,得知新冠肺炎病毒可在不锈鋼表面存活七天,而在木頭上只可活兩天。這些數據激發了本地雕塑家馮力仁創作的念頭。
曾經旅居英國的定光琴(Mediha),是維吾爾族人,在香港長大,於美國及英國接受藝術教育,1995年就讀美國加州藝術學院時,獲得全美大學校際公開賽優異奬。
香港展能藝術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早前推出「藝術發電機-藝術家培訓計劃」引導本地展能藝術家深化發展個人的藝術實踐。
陶土忠實地記錄生命的點滴,創作就是心象的投射,是自我內心風景的呈現,對現世的觀照,心轉景隨。作陶寄意,沒有刻意精準,只求景意,有點隨意和從容,當中的一按一揑,在緩緩旋動的節奏中,不知不覺間刻劃了光影的韻律和時間輪廓⋯⋯
傳奇的國際殿堂級藝術家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這陣子又顯鋒芒。四月份,在德國柏林有回顧她七十年藝術創作生涯的《在宇宙看見愛的花束》 (A Bouquet of Love I Saw in the Universe); 五月在美國紐約有《草間彌生:宇宙自然》 (KUSAMA: Cosmic Nature),刻下在香港有草間彌生作品的拍賣預展,我們在香港難得有機會欣賞到她從未曝光的早期畫作。
經過翻新及擴建的香港藝術館最近重開,設立了「虛白齋藏」及「至樂樓藏」專館,展示不少珍貴明清中國書畫,當中包括「清初四僧」:髡殘、弘仁、石濤、朱耷的作品。
觀罷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藝術,也許會得出一個印象,就是壁畫縱使讓人歎為觀止,卻因年代久遠,幾乎沒有一幅完整之作,個別壁畫甚至嚴重褪色,殘破不堪,讓人難以想像其原本面目。
被譽為「現代派設計大師」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周四(16日)逝世,終年102歲。貝聿銘是當代最傑出的建築師之一,作品遍布全球。他在廣州出生,小學時在香港居住,後隨家人移居上海,再到美國完成學業。在建築設計上貝聿銘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
梅里德 (Derick Melander) 是一位深具特色的紐約藝術家。他的形塑作品常以幾何圖形顯現。最近,香港藝術愛好者有機會在灣仔星街小區親睹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