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翻新及擴建的香港藝術館最近重開(見圖1),設立了「虛白齋藏」及「至樂樓藏」專館,展示不少珍貴明清中國書畫,當中包括「清初四僧」:髡殘、弘仁、石濤、朱耷的作品。
「清初四僧」是明清易代之際的遺民僧人,他們處於歷史的轉折點,心懷故國之思,拋棄富貴名利,遁入空門。「四僧」這稱號是由於他們的繪畫藝術高超,而且是清代畫壇中的革命派,在標準化畫風中另闢蹊徑;透過詩、文、畫不同藝術形式,將忠義大節灑放凝聚,筆墨烙印在紙絹卷軸之上,為世人展示其頑強堅貞的生命力,成就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家。正如至樂樓創辦人何耀光先生所言:「忠義仁孝之士,其作品自有一種剛正之氣存乎筆墨之間。」[1]
館藏的緣起
「清初四僧」作品以前曾在香港公開展覽[2],國內蘇州靈巖寺、浙江省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廣州美術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館、國外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等亦有收藏。現時香港藝術館「虛白齋藏」及「至樂樓藏」藏品分別由兩位香港收藏家劉作籌先生及何耀光先生慷慨捐贈,兩位收藏家藝術底蘊深厚,親自為藏品鑑賞題跋及出版畫册。
明末清初,廣東地區一直是收藏品滙集地。上世紀廣州經歷晚清英法聚軍、民初的軍閥興起、日本侵華等不穩定局面,令香港成為避難所,大量資金及收藏家、藏品流入,造就香港發展文物收藏的機遇,二十世紀前期香港遂取代廣州成為南北書畫文物的集散地。[3]
「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館」藏品由劉作籌先生捐贈。劉作籌(1911-1993),字均量,生於廣東潮安,幼時移居星加坡。中學及大學在上海求學,隨謝公展(1885-1940)及黃賓虹(1865-1955)習畫,畢業後返回星加坡。1949年,劉先生調職香港,眼見大批中國文物流落國外,開始在港蒐集中國書畫,又常邀藝術家啟功、饒宗頤等鑑賞[4],經過三十年的蒐集,漸漸建立成「虛白齋藏」。劉先生尤其愛好「啟禎順康時期」及「四僧」作品,認為「四僧崛起,各呈神奇,諸明遺逸,高超孤逈。皆一變古來面貌。」[5] 1989年,他將大批明清及近代書畫,如徐渭、唐伯父、文徵明、董其昌、鄭夑、伊秉綬、梁啟超、周作人等珍貴作品捐贈香港藝術館[6]。虛白齋的「四僧」館藏有弘仁《倣王孟端山水圖》、《山水圖》;髡殘《天都溪流圖》、《黃峯千仞圖》;石濤《長干風塔圖》、《行書長干風塔詩四首》、《山水圖》、《翠蛟峯觀泉圖》、《柳溪放棹圖》、《宋元吟韻》;朱耷《行書臨蘭亭敍》、《行書孟襄陽題鹿門山詩》等。
「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的中國書畫是何耀光先生(1907-2006)的私人收藏。2018年,何氏後人將355件總值約35億港元的藏品捐贈予香港藝術館,包括「四僧」作品髡殘《雨花木末圖》;弘仁《松巖蕭寺圖》、《截斷紅塵圖》、《扇面畫》;石濤《蘭竹圖》、《黃山圖》、《黃研旅詩意冊》、《松竹蘭石圖》、《竹石圖》、《蔬果冊》、《山水》;朱耷《水墨雜冊》、《魚樂圖》、《山水冊》等,皆震爍一時之極品。
弘仁:高簡幽疏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安徽歙縣人。明亡甲申之變時35歲[7],38歲於福建武夷山依古航道舟法師出家,法名弘仁,字無智,號漸江、梅花古衲。
弘仁畫風簡淡孤高,雲遊各地後棲居黃山,將安寧的心境寄情於山水之間,以擅畫黃山著名,被譽為在中國美術史上第一位深入表現黃山奇縱深邃之美的畫家[8]。「虛白齋藏館」現亦展出其《倣王孟端山水圖》扇面(見圖二)。「至樂樓藏館」現展出其《雲根丹室圖》。「雲根」是深山雲起之處的意思,「丹室」指寺院,圖中的古寺依傍在深山高聳峭壁旁,勾畫出孤寂謐靜的環境。何耀光先曾請李居端及溥畬等山水畫家鑑賞此畫,並親自題跋,認為此畫是弘仁登峰造極之作。
髡殘:蒼左淳雅
石濤:奇肆超逸
石濤世系及生卒年較含糊,清·陳鼎《瞎尊者傳》及近代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1904-1965)對石濤生平研究較為詳盡;尤其傅抱石先生更深究多年,著有《石濤上人年譜》[12],又收集石濤題畫詩跋輯成七百餘首,錄為《大滌子題書詩跋校補》。
石濤(1630-1707)[13]是明朝宗室,俗姓朱,名若極,是明悼僖王贊儀十世孫、藩靖江王之後,藩封廣西桂林府。石濤生於全州清湘縣(今廣西全縣),故又號清湘老人。隆武元年(1645),南明唐王於福州稱帝,號隆武帝。石濤父親亨嘉為福王總督,自稱廣西監國,被隆武帝巡撫瞿式耜所擒,押送福州處死。石濤出家年份不詳,應該是在明亡父親被殺之後,21歲住廬山時已經出家,改名元濟,又名超濟,字石濤,號苦瓜和尚,自號瞎尊者[14]。石濤34歲初客揚州, 49歲居揚州「耕心草堂」[15],晚年回到揚州定居,在大東門外建「大滌草堂」,故晚年畫作署名「大滌子」。石濤是詩書畫三絕的畫家,文化修養完備,其過人之處,是以哲學思想為根據,成立了一箇藝術美學系統[16]。今存著作《畫語錄》共十八章,闡述其「畫本無法」的繪畫思想,認為畫不但要反映個性,還要表現時代性。
石濤與名仕屈大均(1630-1696)、梁佩蘭(1629-1705)、施閏章(1618-1683),錢牧齋(1582-1664)等有交往,從牧齋詩中,推算石濤曾住棲賢寺,潛心箋注《楞嚴經》,謝絕筆墨:
「兵塵不上七條衣,刀劍輪邊杖錫飛,五老棲賢應有喜,昆明劫外一僧歸。」[17]
石濤性耿介,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打擊和痛苦,陶鑄了他磊落抑鬱的藝術家修養。石濤名氣很大,康熙南巡時兩度接見;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謁南京明孝陵時[18],第二次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南巡揚州平山道上[19]。
石濤41歲至47歲居於安徽宣城縣黃山一帶,住黃山下廣教寺,曾三遊黃山。康熙九年(1670),時41歲初寫《黃山圖》[20],康熙十三年(1674)曾入敬亭山採茶寫景。敬亭山位於屬黃山支脈,吸引歷代不少詩人墨客吟咏,可稱是「江南詩山」,例如李白寫有六首關於敬亭山詩歌,曾說「我家敬亭下」[21],「敬亭一回首,目盡天南端。」[22]在山上抒發懷才不遇及孤寂之感:「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23]
石濤三十年後仍對黃山始信峰念念不忘,再重繪《黃山圖》,現正於「至樂樓藏館」展出。弘仁亦曾繪《始信峰圖》,現收藏於廣州美術館。石濤善畫山水蘭竹虛白齋藏館」現正展出石濤《宋元吟韻冊》,畫風蒼鬱恣肆,堪稱大江以南第一。石濤善用濕墨,筆與墨會,例如現正展出的《竹石圖》(見圖三),振筆直落,捕捉竹的神韻,畫中款識介紹「胸有成竹」的畫竹方法:
「春雨滋至,笋之解籜而為梢,生新百出。欲將墨寫之,非其胸中能吞千畝渭濱者八九,何足以窮其生韻。」[24]。
朱耷:簡略精練
文化綠洲、心靈綠洲
學畫可以養性情、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28]。黃庭堅稱畫為「無聲詩」:「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寫作無聲詩。」筆者不苟同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說法,反之,香港藝術館是一個文化綠洲、心靈綠洲;香港享有中西薈萃大都會的優勢,常邀世界各地藝術品來港展覽;由於收藏家的慷慨捐贈,市民大眾可以近在咫尺地免費欣賞這批珍藏瑰寶;香港藝術館不遺餘力地保存及發揚中國文化,介紹館藏的中英文特刊內容詳細,館內利用投影科技、配以古琴音樂,悉心締造出一個如詩如畫的武陵源,令觀眾如走進古代靜謐山川之中,洗滌心靈。
[1]何耀光:《至樂樓藏明清書畫》序,香港: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聯合主辦,1992年,第4頁。
[2]參見同上註[1]《至樂樓藏明淸書畫》及《虛白齋藏書畫選》(東京:二玄社,1983年。)
[3]參考鄧民亮:《從至樂樓書書庋藏管窺廣東收藏承傳》,載《明月清風:至樂樓藏明末清初書畫選》,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2010年,第44-45頁。
[4]饒宗頤:《虛白齋藏書畫選》,第396-397頁。
[5]劉均量:《虛白齋藏書畫選》序,序頁。
[6]香港藝術館編:《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館》簡介,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文化事務署,2020年,第1-2頁。
[7]楊惠東:《空門清韻·清初四僧繪畫》,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第12頁。
[8]楊惠東:《空門清韻·清初四僧繪畫》,第21頁。
[9]清·程正揆:《石溪小傳》 、清·錢澄之:《髡殘石溪小傳》;引述自楊惠東:《空門清韻·清初四僧繪畫》,第49頁。
[10]楊可涵:《清初四僧的畫境與禪心》,載《歷代名家冊頁粹編》叢書編委會:《清初四僧册頁》,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第3頁。
[11]《至樂樓藏明清書畫》,第275頁。
[12]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香港:龍門書店,1970年。
[13]石濤出生年份不少著作列為明崇禎十五年(1642);例如香港藝術館(《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館》簡介,第8頁)、楊可涵:《清初四僧冊頁》(《清初四僧冊頁》,第4頁)、楊惠東:(《空門清韻·清初四僧繪畫》,第139頁)。據《石濤上人年譜》,(傅抱石,第32頁) 及《至樂樓所藏·明遺民書畫錄》(何耀光審定,勞庇天編輯:香港:何氏至樂樓,1962年,第26頁。)考定其出生年份為明崇禎三年(1630),卒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七月後,世壽七十八歲,本文按《石濤上人年譜》記。
[14]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第42頁。
[15]羅家倫:《偉大藝術天才石濤》,載《石濤上人年譜》,第2-3頁。
[16] 羅家倫:《偉大藝術天才石濤》,載《石濤上人年譜》,第9頁。
[17]羅家倫:《偉大藝術天才石濤》,載《石濤上人年譜》,第3頁。
[18]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第58-59頁。
[19]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第64-65頁。
[20]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第49頁。
[21]李白:《遊敬亭寄崔侍御》,載清·彭定求編,傅璇琮增訂:《全唐詩》,卷173,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三册,第1782頁。
[22]李白:《登敬亭山望懷古贈竇主簿》,《全唐詩》,卷171,第三册,第1768頁。
[23]李白:《獨坐敬亭山》,《全唐詩》,卷182,第三册,第1864頁。
[24]《至樂樓藏明清書畫》,第317頁。
[25]楊惠東:《空門清韻·清初四僧繪畫》,第82頁。
[26]《空門清韻·清初四僧繪畫》第85頁說石濤於己卯年(1699)致信八大,請其作《大滌草堂》畫,本文依傅抱石先生《石濤上人年譜》第64頁:「康熙戊辰年(1688)托李松庵致書南昌八大山人乞畫大滌堂圖」,採戊辰年(1688)之說法。
[27]楊惠東:《空門清韻·清初四僧繪畫》,第86頁。
[28]王昱:《東莊論畫》,《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067冊,第2頁,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刻翠琅玕館叢書影印原書版。
[29]黃庭堅著、宋·任淵等箋注、黃寶華點校:《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二首之一,《山谷詩集注》,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