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念.二十面體(下簡稱進念)繼2024年新加坡海外巡演後,將於2025年5月在香港第四度重演《13.67》。這部改編自香港推理小說作家陳浩基同名得獎作品的劇目,以神探關振鐸屢破奇案為主線,通過六個關鍵年份的案件(1967、1977、1989、1997、2003和2013),逐步解構香港從上世紀的動蕩時期到現今的歷史脈絡。《13.67》2.0不僅是一場推理之旅,更是一幅橫跨數十年的港式時代畫卷。
本次演出,進念邀請了新晉粵劇演員黃安晴首次跨界參與劇場,希望為這部多媒體融合的作品注入新元素。這位年輕演員如何從傳統的粵劇舞台走向現代劇場?又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追溯表演藝術之路:從家庭到粵劇
隨著新光戲院熄燈,除了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不少人更加認為香港粵劇工作者的前景與發展愈來愈艱難。外界對粵劇演員的想像,往往是朝不保晚,甚至需要兼職其他工作來維持生計。
然而,黃安晴的故事卻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角。
黄安晴四歲開始學習粤劇旦角技藝,其後以全額獎學金入讀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去年畢業。她認為香港的新晉粵劇演員,雖然收入不高,但起碼不會沒有工作,因為只要願意擔任雜角(群眾演員),一個月三十天都有工作,至少能維持基本生活開支。
其實香港粵劇演員是不會餓死的,但亦不容易發達。
她解釋道,如果新晉演員想爬得更高,甚至成為正印花旦,動輒要花上二三十年時間,甚至可能到最後都未必成功。粵劇行業需要的不僅是實力,還有運氣和機遇。
這一行非常需要運氣,我們惟一可以做的就是裝備好自己,因為永遠不知道機會何時會來。
不少人認為粵劇是老人家的專項,他們才會喜歡看。對於年輕人來說,喜歡演戲的可能會選擇從事電影、電視或劇場。黃安晴則表示選擇粵劇,甚至到演藝學院進修都是一場緣份。她的父母曾是業餘話劇演員,所以兒時已有機會參與兒童工作坊,後來更有演出機會,算是第一次接觸戲劇世界。
人家看YouTube是看旅遊片、美食片,但我喜歡看任劍輝、白雪仙的黑白粵語長片。
後來,由於她的祖母喜歡唱粵曲,亦想她學多一些中文,就帶她學粵劇。遇上粵劇,黃安晴甚至被粵劇的魅力深深吸引,至今亦離不開這個行業,甚至立志成為第二個白雪仙。
當年以為自己是上中文班,到了才發現是學粵劇的,後來甚至想成為第二個白雪仙。
在祖母的影響下,她大量接觸粵劇經典,從唱腔到身段,逐步打下扎實的基礎。隨後,她更憑借實力進入香港演藝學院,並曾到澳門、北京、新加坡、美國等地演出,感受到粵劇在海外的吸引力。

《13.67》2.0:黃安晴由粵劇走到劇場
進念.二十面體的《13.67》2.0是黃安晴第一次走進劇場,參與劇場的演出,這對她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粵劇與劇場雖然同屬表演藝術,但在表演方式、準備過程及角色塑造上卻有著極大的不同。
她表示自己收到進念的邀約後,考慮了良久才決定演出,因為她認為粵劇與戲劇雖然都是表演藝術,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她表示粵劇有固定行當,每個角色都已經有框好的形式,例如身段、動作、唱腔,觀眾一看就知道是甚麼角色。她解釋道,粵劇演員只要熟悉角色、劇本,可能只要較少時間排練就能上台演出,其中可能需要的是怎樣演活角色。
奸角的白臉譜,觀眾一看就知道是奸角。
你很難說要超越前人的框架,但演員還是可以為角色賦予靈魂。
對於劇場演出,黃安晴則認為演員需要花很多時間準備角色,深入理解劇本,為角色賦予生命,甚至同一劇本的不同演出都有可能不一樣。正如《13.67》2.0,她分析了前輩的演出,亦重新花了很多時間了解角色背景,例如角色與角色間的關係、性格特質等,自己書寫角色的內心世界,透過了解角色才能理解角色的動機,最後才能演繹出劇本中的每個角色行為。
角色細節是慢慢加進去的,我記得第一次讀劇才覺得「大鑊了」,因為其他三位演員的表演經驗非常豐富,好像慢慢的講故事,但有極大的戲劇張力,可我不會這種技巧。他們的台詞處理方式和情感傳遞方式對我來說是全新的學習機會。
最後,黃安晴經過多番掙扎,後來亦與爸爸仔細談過,才決定接演《13.67》2.0。雖然,導演並未要求黃安晴將粵劇元素帶入角色,但她仍然試圖將自己的專業融入表演,在演唱的片段中加入了粵劇/戲曲的功法。她非常感謝導演胡恩威給了她非常大的自由度去演繹角色。
爸爸話,嘗試接觸陌生領域,吸收更多養份,再回到熟悉的粵劇領域,自然會有幫助的。劇中有一幕是我作為角色的自我獨白,需要用不同語氣和情緒表達角色的掙扎,非常感謝導演給予很大的自由度,讓我將粵劇的翻騰動作融入其中,增強了畫面的戲劇張力。


社會變遷與劇場的意義
陳浩基的短篇推理小說《13.67》,透過刑警師徒關振鐸和駱小明為主角的各種案件,描繪1967至2013年香港的社會變遷,當中分為六個獨立的中篇故事。
《13.67》不僅是一部推理劇,背後更蘊含著對香港幾十年社會變遷的深刻回望。從1967年的暴動、廉政公署成立,直到2013年的社會現狀,劇本通過刑警師徒關振鐸與駱小明的案件,描繪了香港的歷史畫卷。進念將其改編為一個完整的劇場演出,除了推理成份,當然少不了當中的香港歷史脈絡。
黃安晴表示作為00後,與1997年、廉政公署成立、六七暴動等歷史事件必然會有一定距離的,因為她並沒有親身參與其中。她覺得與其說是對於歷史的深刻回望,對她來說更像是通過劇本,去了解香港的過去,當時的執法方式與社會背景。
對年輕觀眾來說,這個戲是了解香港歷史的好機會,感覺像在聽故事。
她認為,歷史並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與角色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情感和選擇。這也是劇場的魅力所在,讓觀眾在故事中感受到歷史的重量。劇場的意義在於能讓演員更貼近角色內心,演員需要以更大的能量去放大情緒,讓觀眾投入角色與故事當中,感受演員細膩的情緒表達,這正正與粵劇不同。
正如她這次演出的角色,非常複雜,其中一場仿似獨腳戲。在不斷演繹獨腳台詞的同時,情緒又要不斷的轉換與放大,讓觀眾感覺到一個人瞬間的情緒轉換。
另一方面,黃安晴指出,劇場與粵劇在觀眾反應上也有很大不同。在粵劇中,當演員完成一個高難度動作時,觀眾會拍手叫好;但在劇場中,觀眾更專注於情感的流動與角色的內心表達。因為訪問期間,她還沒正式入台,笑指這有待正式演出時感受,不一樣的觀眾反應。
她還提到,這次2.0的演出,四位演員分別來自不同背景,必然會碰撞出很多火花,而且演出亦是一貫進念的風格,融合了多媒體元素,帶給觀眾不同的感觀體驗。這次改編,導演更放入了不同時期的經典流行音樂,希望透過音樂,讓觀眾彷彿回到當時的時間點。
我更會在戲中唱歌,大家可以入場支持。


雖然本劇其中一個特色是對於香港歷史的深刻回望,但黃安晴表示無論觀眾對香港歷史是否熟悉,都應該進場欣賞,感受歷史是如何影響不同人的命運,甚至重新回望自己如何被歷史影響。
最重要的當然是支持本地文化產業。
胡恩威x陳浩基推理劇場《13 · 67》2.0
2025.5.23-25, 29-31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