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戲院和皇都戲院原址考察略記

中國第一部自家拍攝的電影《定軍山》於1905年在北京誕生,此時距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在法國播出剛好10年。很快在翌年(1896年)已經有外國人把電影引進中國,在上海閘北的徐園一茶樓內放映「西洋影戲」,這是電影這二十世紀新事物第一次在中國的出現。(補充一)

到1920年代,電影業已經發展蓬勃。從1922年明星電影公司在上海成立,此後四年時間全國已經有175家電影公司,其中145家在上海。

最初電影是在表演傳統戲曲和舞臺劇的戲院裏放映,並沒有專門的電影院。1908年,一位西班牙商人在上海虹口公共租界海寧路與乍浦路口,用白鐵皮搭了一座只有250個座位的簡陋電影院,名叫「虹口大戲院」,是為中國第一座電影院。(補充二)

電影傳入香港的時間也很早,大概在1896、1897年由西洋人引進。(補充三)最初在空地搭起的竹棚放映,後來進入了以演出戲曲為主的戲院放映;其中最有名的是重慶戲院、高陞戲院、太平戲院等。

建於太平洋戰爭之前的香港舊戲院,除了油麻地戲院和長洲戲院外,其餘都拆除並改建成其他用途的建築物,沒有留下一絲一點戲院的痕跡。(補充五)

油麻地戲院

油麻地戲院建於1930年,是現存香港市區唯一的戰前戲院。戲院外觀是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糅合中式斜屋頂和歐洲建築常見的中間高、兩頭底的山形牆。由最初放映默片,到1934年轉為放映有聲電影。油麻地戲院觀眾不少是來自附近油麻地碼頭及果欄的搬運工人、油麻地避風塘的艇家和車夫等。

油麻地戲院全盛時期是1960 – 1980年代,從專門放映邵氏製作的電影到新藝城電影,同步見證香港電影業的黃金發展時代。隨著新式迷你電影院的興起,形象設施老舊的油麻地戲院雖經翻新改革,生意仍然日漸式微,後來更改為專門播放色情電影的影院。

戲院最後於1998年7月31日正式結業;同年12月油麻地戲院獲得古物咨詢委員會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物。10年後,油麻地戲院被納入規劃改建為傳統戲曲表演中心。2012年重新開幕的油麻地戲院,轉型為粵劇新秀和新進劇團提供演出、排練和培訓設施的演藝場地。

油麻地戲院由2022年9月起關閉,以配合油麻地戲院第二期建築工程。戲院及第二期預計於2026年第一季再度提供服務。

長洲戲院外觀(作者2022年攝)
長洲戲院外觀(作者2022年攝)
長洲戲院外觀(作者2022年攝)
長洲戲院外觀(作者2022年攝)
長洲戲院內仍見舊時進口的放影機(作者2022年攝)
長洲戲院內仍見舊時進口的放影機(作者2022年攝)

長洲戲院 – 進入主體範圍內考察之所見

長洲戲院於1931年開業。戲院樓高兩層,採用中式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以磚石砌成。戲院大門開在新興後街,距長洲渡輪碼頭只需步行五分鐘。

戲院入口上方有螺旋柱頭裝飾的簷篷,頂部刻有「長洲戲院」四字。正門後是售票大堂,內設售票處及展示電影海報的位置。舞臺既廣且深,除了放電影也適合傳統戲曲表演。放映室設於售票處二樓。

作為有著數萬居民的長洲島上唯一的戲院和娛樂場所,戲院在全盛時期經常全院滿座,電影放映時附近小販聚集,摩肩接踵,可謂長洲最熱鬧的地方。戲院在1997年停業,荒廢至今20多年。長洲戲院現時為三級歷史建築。

長洲戲院這一幢私人物業,在2011年開始進行復修和加固工程。為了配合發展計劃,2017年在長洲戲院後面的空地進行了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230平方米。發現了兩個古代建築地基遺址、13個灰坑、3個灶,出土6800多公斤的文物,是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和陶器。

長洲戲院的考古發現說明,長洲在5000多年前已經是古代漁民臨時集聚、歇腳和停泊的地方。這也是發展成熟的長洲中部連島沙洲唯一可供考古發掘的地方。

2022年起,長洲戲院活化項目正式啟動。連同旁邊的豉油廠和後面的空地,發展以考古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教育中心,已於2023年8月21日正式重開。

近年,筆者曾多次進入長洲戲院探索。由於日久失修,放映廳的屋頂中央因風雨破開了一個大洞。牆壁開裂、屋頂殘缺未塌,十分危險。前期工程做了很多的鋼鐵支架來加固結構。原有的綠色座椅東倒西歪散落在地。磚石地板開裂之處生滿了半人高的野草。舞臺看來是整個戲院最完整的建築,後面有小門通往曾經為考古現場的空地。

從售票處右邊的樓梯往上是放映室,部分梯級已經腐朽斷裂,有點危險。狹窄的放映空間還留著兩臺1950年以前進口自美國的放映機,依稀能看見品牌名字:Peerless Magnarc。

皇都戲院外觀(作者2021年攝)
皇都戲院外觀(作者2021年攝)
皇都戲院外觀(作者2021年攝)
皇都戲院外觀(作者2021年攝)
皇都戲院地下商場(作者2021年攝)
皇都戲院地下商場(作者2021年攝)
皇都戲院天臺凡飛拱桁架由五個拱型支架與主體建築外牆連接,支撐著整楝劇院,劇院內部無不需支柱承重。(作者2021年攝)
皇都戲院天臺凡飛拱桁架由五個拱型支架與主體建築外牆連接,支撐著整楝劇院,劇院內部無不需支柱承重。(作者2021年攝)

皇都戲院 – 經歷了文化歷史保育之旅

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建於1952年,其規模和建築特色卻在香港戲院群中獨樹一幟,曾是東亞地區首屈一指的表演娛樂場所;也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大型戲院,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作為皇都戲院業主的新世界發展,其保育計劃有意恢復皇都戲院於上世紀五十和六十年代國際級文藝表演廳及電影院的輝煌地位,可望成為港島東區的歷史與文化中心地標。

皇都戲院在1995年經歷了一場四級大火後,劇院主體放映廳被改成了桌球室,於2019年初才結業。當年的改造是直接在戲院的座位上方,以及四壁包括舞臺銀幕覆蓋夾板形成空間,然後在夾板空間放置桌球檯,並沒有對戲院的結構做成破壞。筆者去參觀的時候,從一些夾板的維修開口中可以看見,原來的座位和臺階還是完好無缺,這為未來的復建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戲院天臺的飛拱桁架,即拋物線形拱橋式、在兩端上有受力的結構,由五個圓拱型支架與主體建築外牆連接,支撐著整棟劇院,使劇院內部無需支柱承重,既莊嚴美觀又不影響觀眾的視野。這種圓拱桁架結構,或可稱為尖肋拱頂(Pointed Arch),普遍用於橋梁和歐洲歌德式教堂的內部結構。把尖肋拱頂建在建築物外部,形似恐龍骨架,筆者並未曾在別處看見,可見當年建築師思想的前衛和有創意。

從天臺走向地下,經過沒有被改建修葺過的後樓梯,走過一間儲物室時竟然瞄到了一幅1970年代鄭少秋古裝劇照海報!不知道在這座戲院的旮旯角落還凝固了多少舊時光和舊記憶。

2021年在原來皇都戲院的商場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沉浸式歷史體驗活動,讓大眾親歷皇都戲院的昔日輝煌和經典場景。從原來的戲院大門進入,在票房劃位選座,拿著一張票價3元的後座戲票,就開始了時光探索之旅。

商場內外復原了當年五光十色的璀璨,從外牆的舊電影海報燈箱、上世紀五十年代「小上海」的北角人文風貌、戲院創辦人歐德禮的辦公桌、璇宮戲院的經典表演舞臺、仿製的大型桁架模型,到年青電影海報畫家繪畫的一幅「全院滿座」海報,以懷舊風格呈現電影經典角色的獨特韻味。

商場內的舊店鋪還凝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光景,其中一家理髪店內的所有物件全部保留在原位,包括已經很久沒見過的大型電髪器和恤髪器。

這場展覽展示了皇都戲院相關的舊物件和文獻報道等,是一次很好的文化遺產保育實踐,其影響將不僅限於皇都戲院的重生,還將喚起對北角本地社區歷史的關注和發掘。

結語

香港電影業的發展幾乎與上海同步,早期的戲院建築和規模與大上海相比也毫不遜色。百年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留下的最有價值的文化遺產,除了歷年的電影拷貝和一些海報、道具外,就是電影院建築的本身。

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戲院或電影院的建設都用上了當時有名的建築師、時髦的設計和最先進的工藝技術。著名的戲院更留下眾多明星、導演、製片人的足跡。戲院也記錄了歷年經典電影放映時的盛況,同時也是這個城市的文化盛事。

中國第一家電影院「虹口大戲院」在1998年被拆毀,非常可惜。不過作為上海電影發展史重要的文化遺產,大光明電影院和國泰電影院有幸保留了下來,而且還是作為電影院的功能繼續發揮作用。

反觀香港,戰前重要的戲院如高陞戲院、太平戲院、利舞臺等均已不存。雖然油麻地戲院和長洲戲院保留下來了,但其規模和地位達不到香港一流戲院之列,而且其活化轉型後並不再是電影院。

目前來看,最有可能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真正的文化遺產,記錄香港電影輝煌里程的是皇都戲院。期待這家傳奇性戲院的活化重生能給大家帶來驚喜。


資料補充(本文以補充形式,將相關資料列舉於文末,讓有興趣知道更多的讀者參考,亦不致打斷文章。)

(一) 有關《定軍山》的資料,原出程季華等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但此片是否中國首部自拍電影,仍有爭議。網上資料多引自《中國電影發展史》,本文其他地方如屬相同出處,不再說明。徐園放映一事,則見黃德泉〈電影初到上海考〉,原載《電影藝術》第3期/2007。

(二) 相關的網上資料引述上海舊報《申報》、《字林西報》等資料。

(三) 根據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香港早期電影軌跡(1866-1950)》,電影是在1895年發明,據說第二年便傳入香港。嶺南大學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光影歲月」中引述《華字日報》稱,洋人爹士威在1896年將電影帶入香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