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認識的明教、拜火教與摩尼教
香港人對拜火教的認識,大概來自於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描述的明教。小說第19回寫道:「說不得和尚同曾阿牛講:小兄弟,我明教源於波斯國,唐時傳入中土。當時稱為祆教,唐皇在多處敕建大雲光明寺為我明教的寺院……」。
第25回寫道:「張無忌翻開楊逍所寫的《明教流傳中土記》寫道: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後延載元年傳入中土……長安洛陽建明教寺院大雲光明寺……至會昌三年後,朝廷下令誅殺明教徒,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異,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作魔,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倚天屠龍記》裏的明教,到底是祆教還是摩尼教?真實的歷史是摩尼教源於三世紀波斯人摩尼(Mani)在拜火教的理論基礎上,吸收了基督教和佛教等教義所創建的新宗教。摩尼教從唐高宗時期(650-683年)傳入中國,又稱明教或明尊教。於會昌滅法(843-845年)時與佛教和其他外來宗教一起被禁並轉入地下。雖然摩尼教崇拜火焰,祭祀聖火,但他們與拜火教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瑣羅亞斯德教的創建
拜火教的正名是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在中國被稱為祆教。瑣羅亞斯德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神宗教,以善惡二元對立和相互鬥爭為核心教義。認為世界分為光明和黑暗,光明之善神是阿胡拉‧馬茲達 (Ahura Mazd),是唯一真正的造物主。他首先創造了火,並創造了世界和人。他的隨從為天使。黑暗的惡神為阿裏曼(Ahriman),隨從是魔鬼。善神與惡神進行了長期鬥爭,最後獲得勝利。每個人死後都會依照他的善行或惡行來被審判,以決定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並在世界末日來臨時接受審判。此外,它相信火是真神的象徵,代表神的絕對和至善。火焰能夠為信徒帶來清晰的指引和喜悅,是可與造物主溝通的媒介。
祆教的創始人是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出生於伊朗北部米底王國一個貴族騎士家庭。30歲時宣稱得到神的啟示,創立祆教。瑣羅亞斯德在42歲時成為了強大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宰相女婿,其教義及神學觀念得以在波斯廣泛傳播。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是《阿維斯陀》(也稱波斯古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及其教義,但部分內容可追溯至公元前十三世紀。因此有一說法是瑣羅亞斯德教並非創自他本人,而是源自更遠古的傳承。
2017年考古學家在土耳其南部發現了一座建於公元前五世紀的神廟遺址,有火祭祀的痕跡,應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祭祀場所。這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用於祭祀與火相關的神廟,後來遍布世界的瑣羅亞斯德教信徒可能就是由這裏出發的。
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
瑣羅亞斯德教徒每年要按期慶祝七大節日,其中六個節日分別慶祝仲春、仲夏、仲秋、牛從草場回歸、萬靈回歸日,以六種元素來代表:動物(Vahman),火(Ardvahist),天空(Shahrevar),地(Spendarmad)
,水(Hordad),植物(Amurdad);第七個節日是代表新年的 No Ruz。這裏面就含有其創世學說中地水火風四大元素。
火是阿胡拉·馬茲達的第一個兒子,是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東西,是無限的光明。火的清淨、光輝、活力、銳敏、潔白、生產力等象征神的絕對和至善,因此火是人們的「正義之眼」。教徒的首要義務是禮贊火。早期的瑣羅亞斯德教徒不建造神廟和神像,但有專職聖火與祭祀的祭司,以主持祭禮,行禮儀,敬奉聖火,使之長明不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中都有祭臺點燃聖火。在伊朗的一所神廟,四方四角有連接天然氣井的管道,在廟頂有四個日夜燃燒的火炬。非常壯觀。
瑣羅亞斯德教的四大元素說,對古希臘早期哲學米利都學派有直接影響。其善惡二元對立鬥爭的學說也催生了古希臘辯證法哲學的誕生;其創世學說中的「光明天國原型」對柏拉圖的「理想國」也有直接影響。一神論和天堂地獄觀念對後來的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都有影響。可以說瑣羅亞斯德教的基本哲理和教義影響著早期西方主流哲學和宗教的發展。瑣羅亞斯德的另一名字為查拉圖斯特拉(Zarathustra),德國哲學家尼采假借這位瑣羅亞斯德教創辦人之口,於1885年寫出了最著名的哲學書籍之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祆教傳入中國
瑣羅亞斯德教於唐代初年經由中亞粟特地區傳入中國,史稱祆教。是唐代盛行的三夷教之一(其餘兩教是摩尼教和景教)。不過歷史學家研究發現,祆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其實更早。《魏書》記載,北魏靈太后於公元520年 「廢諸淫祠,而胡天神不在其列」,胡天就是祆教祭祀的主神阿胡拉‧馬茲達。
從近期的考古發現來看,最遲在北周,祆教已經在中國北方地區傳播。自1999年起,太原隋代虞弘墓、西安北周安伽墓、西安北周史君墓等粟特人的墓葬被發現,出土的文物提供了大量關於祆教祭祀和葬俗的珍貴資料。這些墓葬采用石棺、石槨或石床來放置屍體,這與傳統祆教信徒恪守天葬之古訓有所不同,這一點在後文會提及。
與摩尼教一道,祆教在會昌滅法時期也受到嚴重打擊。在五代和兩宋時期在部分地區有所恢復,但南宋以後基本上不見於中國典籍的記載。在山西介休有一座祆神樓,三層高三重簷歇山頂轉頂結構,是始建於北宋時期的中國現存唯一祆教建築。這棟祆神樓據說由「宋朝第一名相」文彥博所建,在清康熙年間失火燒毀,後來重建至今。
香港的帕西人(巴斯人)
瑣羅亞斯德教在西亞的地位,於六世紀伊斯蘭教崛起後被取代。部份波斯的祆教徒不肯改信伊斯蘭教,便逃離故土到印度西海岸孟買一帶定居,這就是帕西人(Parsee),其意即為波斯。
至十九世紀初,帕西人來到廣州進行通商貿易,被稱為巴斯人,在鴉片戰爭前非常活躍;於英國占領香港後就逐漸淡出廣州,移居香港。廣州的長洲島上還有巴斯人的墓園,均為花崗石砌築的阿拉伯式石棺。
早於1822年,在中國的巴斯人就成立了「粵港澳祆教慈善基金」(The Incorporated Trustees of the Zoroastrian Charity Funds of Hong Kong, Canton and Macau)。在銅鑼灣有一座基金會創建的祆教禮拜堂,雖然已從古典建築改建為現代商業大廈的外貌,但外壁的祆教專用的圖案「法拉瓦哈」標志(The Faravahar)非常醒目。一位長者坐在羽翼鳥身之中,代表永恆的靈魂借著翅膀飛往美好的一方,尾巴是平衡善惡的角力。
1842年後巴斯人來到香港進行貿易活動,多從事商業、金融等行業。雖然人數不多,巴斯人卻在香港早期經濟發展中屢見身影。其中的佼佼者包括天星小輪的創辦人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麼地爵士(Sir Hormusjee Naorojee Mody)和律敦治(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 目前在香港的巴斯人只有220人左右。
祆教葬俗與巴斯墳場
瑣羅亞斯德教認為,火、水、土都是神聖的,不得玷汙。無論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或後來的薩珊波斯時期,《阿維斯陀》都明確指示教徒死後不能土葬,僅能天葬。天葬儀式是屍體赤裸放置在無頂蓋的塔中間,周邊砌高圍牆不讓野獸接近;只暴露給天上的兀鷹,任其啄食屍肉,骨殖則投入塔中間的井穴。這種以石頭砌築的圓塔,被稱為寂靜塔(Dakhma)。
《舊唐書》《西域傳》記波斯“死亡則棄之於山,制服一月而即吉”。而中亞粟特人的天葬習俗有點不同,他們會讓狗來參與撕食屍體。原因是屍體有致命屍毒,需要狗來驅趕。而薩珊波斯的國王貴族仍然奉行土葬,他們的屍體會經防腐處理後入土安葬。從前面提到考古發掘的粟特人墓葬來看,他們也不跟從天葬習俗。當時的粟特祆教徒改以石棺石槨來埋葬死者,這大概是遠離故土受條件限制迫不得已。只好以石頭葬具來隔絕屍體與土地的接觸,以符合祆教教義的要求。
一千多年後來到廣州、香港和澳門貿易的巴斯人,其墓葬與粟特祆教徒極為相似,均使用石制棺槨。這應該是礙於環境限制,沒有鷹鷲等食腐禽鳥,巴斯人無法進行天葬,改採用土葬作為殮葬的方法。
香港跑馬地黃泥湧道有一個祆教墳場(又稱波斯墳場、巴士墳場、巴斯墳場),裡面共有近200個墳墓。墳場於1852年設立。在巴斯墳場中,部分墳墓比平常的升高;這是由天葬改為土葬,同時間避免屍體汙染土地的折衷方法。
當一個巴斯人逝世之後,家人會幫其清洗遺體。清洗乾淨之後,家人便會為死者換上全新及潔淨的白衣以及祆教獨有的帽子,然後就舉行喪禮。喪禮會由祆教神職人員主持,包括祈禱及頌經儀式。今天的祆教墳場內還養有一隻狗,大概是執行驅趕屍毒這一個傳統任務。看來巴斯人的葬俗傳承自中亞粟特人的可能性很高。
結語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一神宗教,瑣羅亞斯德教有著近3000年的歷史,影響著希臘哲學的發展和基督教教義的內涵。在北朝時期比佛教稍晚的傳入中國,並名為祆教。在唐代繁盛傳播於中國北方和中原大地,歷經五代和兩宋,南宋後基本上絕跡於中國大陸。絕跡於中土的祆教,卻通過流離到印度西部的帕西人,重新來到了廣州、香港和澳門播種生根,成為了這個古老宗教在中國唯一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