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冷靜直視內地新移民議題

談到近年香港由新導演創作的寫實小品電影,網上最近流傳一個形容,指這些作品像昔日香港電台(下稱港台)拍攝的《鏗鏘集》,關注社會議題,手法以寫實為主,固然有可取之處,但論類型、格局和風格,無疑有其局限,不夠多元。最初提出這說法的人大概有口誤,因為《鏗鏘集》是時事專輯節目,並非戲劇,他的原意很可能是指像《獅子山下》一類港台製作的電視短劇。雖然這項批評可能用錯了比喻,但是不無道理。

好些資深電影工作者也留意到這問題,監製爾冬陞和鄭保瑞在約3年前的一次討論中就提出了這現象的兩個成因:首先是這批新導演的作品大多由「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資助,目前最高資助金額為800萬元(初期曾只有200萬元),根本不足以拍攝較大規模的製作,例如槍戰或打鬥等動作場面的成本就已過分高昂;同時,現在於本地拍攝的商業大片不多,新人入行也不容易有機會參與,磨煉相關技藝,到他們擔綱執導,欠缺接觸商業化製作的經驗,也就只好從身邊的日常生活小故事找題材。(參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JJRg-lXx4

無論如何,在港台也不再拍攝《獅子山下》這類劇集的年代,如果港產片出現有誠意和成績不俗的寫實小品,還是值得觀眾支持和欣賞,最近正式公映的《但願人長久》正是這樣的作品。故事改編自導演祝紫嫣的短篇小說《夏日的告別》,寫女主角童年從湖南移居香港後20年間3段時期的成長故事。

祝紫嫣自編自導之餘,更親自飾演成年時期的「自己」,情況十分罕見。(圖片來自《但願人長久》facebook)
祝紫嫣自編自導之餘,更親自飾演成年時期的「自己」,情況十分罕見。(圖片來自《但願人長久》facebook)

《但》片第一個惹人注意的元素,是近年香港人爭議不休的新移民議題。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移民城市,不斷有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的人來港定居。新移民(不論來自何地或以甚麼方式來港)初到香港「人生路不熟」時面對的生活和語言困難,以至文化衝突,是香港電影常見的素材。60多年前的《南北和》(1961年,王天林導演)雖然沒有直接觸及移民元素,但就以南方人和北方人(很可能是新近來港的人)在語言、生活習慣和飲食口味等層面的差異大做文章,製造笑料和戲劇衝突,最後當然是雙方互諒共融,和氣收場。《南》片的對白更是國、粵語並行,當時來說算是開創先河。電影大受歡迎,引發了其後一系列《南北》電影。

在香港電影工業最為蓬勃的上世紀70至90年代中期,「內地來客」這種身份的角色在港產片中常見,但是往往只是配合劇情的功能式設計,形象典型刻板,例如男的往往是來港打劫的「大圈仔」,女的也可能是男女關係中的第三者或性工作者,鮮有深入刻劃他們的心態或生活環境。其中處理得較認真的,或許只有《男與女》(1983年,蔡繼光導演)而已。

但這段時期的影視作品也塑造了兩個形象十分鮮明的「內地來客」:電影《表姐,你好嘢!》系列(首集於1990年上映,張堅庭導演)中鄭裕玲飾演的內地公安並非新移民,但短暫來港查案的過程已充分呈現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衝突,獲得熱烈反應;而電視劇《網中人》(1979年,李添勝監製)中的內地新移民角色程燦(廖偉雄飾演)就更深入民心,以致港人曾經普遍謔稱新移民為「阿燦」。今天看來,《表》片系列和《網》劇的情節無疑或多或少流露了當時港人在意識形態上的優越感,向內地人作出容或政治不正確的嘲弄,但是對他們還是抱持接納的態度,並沒有敵視或對立的意味,這也大致反映當時港人的心態。

鄭裕玲飾演的「表姐」是90年代最深入民心的「內地來客」形象之一。(網上圖片)
鄭裕玲飾演的「表姐」是90年代最深入民心的「內地來客」形象之一。(網上圖片)

無可否認,港人與內地新移民之間的矛盾在90年代中期起日趨尖銳。可能正因為話題敏感又不討好,過去近30年間近乎沒有電影正面探討這課題。《甜蜜蜜》(1996年,陳可辛導演)、《榴槤飄飄》(2000年,陳果導演)、《天水圍的夜與霧》(2009年,許鞍華導演)和《踏血尋梅》(2015年,翁子光導演)等佳作中都有重要角色是內地新移民或短暫來客,但卻沒有深入探討相關議題。相比之下,《但》片要算是最為直視這問題的港產片。

如果自編自導自演的祝紫嫣不是由內地來港,這部電影不是她半自傳式的作品,或許會惹來批評,指《但》片有歧視新移民之嫌。祝紫嫣難得之處,在於指出新移民有時會備受不合理的歧視,以及要面對不易解決的語言、適應和經濟困難之餘,沒有避諱部分新移民確有負面行徑:早年從湖南偷渡來港的男主角林覺民是吸毒者,不時高買,多次入獄;甚至女主角林子圓小時候可能受父親感染,曾盜取同學的手錶;整體形象相當正面的妹妹林子缺同樣偷竊過姊姊的金錢。但另一方面,電影以輕描淡寫方式交代主角三母女來港後努力適應,勤奮工作,改善生活;妹妹更是成績優異,英語流利,考入大學,同時不記前嫌,熱心照顧出獄後的父親,卻因在2017 年參與抗爭運動惹上官非。與新移民接觸的港人也各持不同態度:妹妹的某些同學心存歧視,但對林覺民一家最友善的卻是同樣吸毒和潦倒的朋友阿輝。總括來說,祝紫嫣對新移民議題,並沒有以戲劇化的情節提出強烈的觀點,反而是以冷靜平實的手法鋪陳事件,供觀眾自行感受判斷。

《但願人長久》細緻描寫了新移民來港面對的困難,但也沒有迴避個別新移民本身的負面問題。(網上圖片)
《但願人長久》細緻描寫了新移民來港面對的困難,但也沒有迴避個別新移民本身的負面問題。(網上圖片)

不過,作為導演的半自傳,《但》片沒有單純集中於新移民議題,同是重要的是主角成長期間與家人的關係和男女感情經歷。故事描寫林子圓對父親的態度由少女時期的厭惡到長大後逐漸諒解,但仍然心存芥蒂,關係若即若離,筆觸同樣內斂,但卻細緻動人。

這種含蓄的處理手法能否成功,演員的演出至為重要。在3個時期中分別飾演兩姊妹的6個演員演來都恰如其分,但表現最突出的無疑是飾演父親的台灣演員吳慷仁。他本是英俊壯年男子,演繹由40到60歲一直落泊的癮君子竟絲絲入扣,同時也呈現到角色本質不壞,只是意志薄弱的特點。他在剛舉行的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提名「最佳男配角」實至名歸,結果敗於表現同樣出色、資歷深厚的姜大衛(代表電影《白日之下》)手上,雖敗猶榮。不少人對吳慷仁不獲提名「最佳男主角」,而是「屈居」配角有各種揣測。但據業內人解釋,由於《但》片接受「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資助,相關條文規定電影的男、女主角必須是香港演員,因此製作公司只好在名義上將吳看待為配角。

導演祝紫嫣透露,吳慷仁在開鏡前,花了大量時間在吸毒者流連的地方觀察他們的行徑和姿態,因此演出極具真實感。(網上圖片)
導演祝紫嫣透露,吳慷仁在開鏡前,花了大量時間在吸毒者流連的地方觀察他們的行徑和姿態,因此演出極具真實感。(網上圖片)

比較起來,上月公映、也是由年輕導演創作和具有自傳味道的《填詞L》雖然同樣態度沉實,但至少在故事初段表現出主人翁的浪漫熱血,《但》片卻通篇都以相對抽離的角度審視自己與周遭的人和事,固然意在言外,餘音嫋嫋,但筆者有時會想,寧願從年輕人的作品中看到更多直白流露的激情和觀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