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he Beatles最後歌曲〈Now And Then〉面世談到舊香港樂壇和新一代樂迷

說到西方流行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人,1960年代初出道的The Beatles樂隊至今依然是不二之選。樂隊雖然已於1970年解散,兩名成員John Lennon和George Harrison也於1980年和2001年分別去世,但是前一陣子消息傳來,The Beatles仍有「新」作推出,成為樂隊的最後作品。這首名為〈Now And Then〉的歌曲於11月2日在各串流平台和社交平台首播,立即掀起熱潮:歌曲的正式音樂錄像在YouTube上架的最初24小時內,點擊次數已達約1,100萬。

The Beatles 四名成員同時出現在「新作」〈Now And Then〉的音樂錄像中,自然要用上電腦科技。
The Beatles 四名成員同時出現在「新作」〈Now And Then〉的音樂錄像中,自然要用上電腦科技。

在講述這首歌的製作故事前,先岔開一筆。筆者寫文章談到The Beatles,總會直接寫其英文名字,而不會用自60年代起已常見的中文譯名「披頭四」(早年也有其他譯名,例如「狂人樂隊」,但不及「披頭四」能普及和長遠流傳下來)。這個名字屬音譯,也兼顧到樂隊早期的形象和成員數目,堪稱妙譯,但卻有戲謔味道,對樂隊稍欠尊重,因此筆者棄而不用。

「披頭四」一名正好反映香港以至其他華人社會當時對The Beatles的看法:年輕人中雖有追上潮流的一群熱烈追捧他們,但大多數人普遍對樂隊持較保守的態度,視為裝扮古怪的異端。這種心態在早期一些改編自The Beatles旋律的粵語歌曲中就更能清晰展現,新加坡歌手上官流雲1965年推出的〈一心等玉人〉(又名〈阿珍嫁咗人〉,原曲為〈I Saw Her Standing There〉)和〈行快啲啦〉(原曲為〈Can’t Buy Me Love〉)可算是能流傳至今的作品,許冠傑後來也曾在演唱會中唱過。很明顯,這兩首歌曲的改編者看中The Beatles的旋律吸引,也已經風靡全球,改編自然甚有商業價值,但又覺得這種音樂難登大雅之堂,歌詞放棄原曲的年輕人情歌內容,走俚俗的諧趣路線,甚至反過來嘲諷The Beatles──〈行快啲啦〉中有這兩句:「周身癬癩一撻撻,佢學啲狂人披頭髮。」由此可見,當時的音樂界(以至社會)的主流知道The Beatles是不可抗拒的風潮,但又相信他們離經叛道的形象和音樂風格難以長期受歡迎,稍縱即逝。當然,這個預測落空,數十年過去,The Beatles歷久不衰,早已進入音樂史的殿堂。

言歸正傳,這首「新歌」源於Lennon的遺孀小野洋子於1994年將丈夫三首70年代後期創作、未有發表歌曲的試唱錄音帶交予The Beatles在世的三人。他們在其中兩首加上自己的歌唱和樂器演奏,於90年代中期的《Anthology》系列唱片中發表。餘下的一首就是Now And Then〉,由於當時的科技未能將錄音中Lennon的歌聲和鋼琴彈奏清晰地分隔,The Beatles三子覺得難以做進一步的製作,只好將它擱置,但Harrison已為歌曲錄下了一些結他演奏。到了近年,人工智能(AI)科技發達,已經能夠分隔到Lennon的歌聲和鋼琴彈奏,於是仍然在世的Paul McCartney和Ringo Starr再為〈Now And Then〉加工,製作成完整的歌曲推出。這首歌有樂隊四人在不同時間參與演出,無可否認可算是The Beatles的作品,官方宣稱這是最後一首,相信在世的成員日後不會用AI之類科技來為樂隊再製作甚麼「新歌」吧。

平情而論,在The Beatles的200多首作品中,〈Now And Then〉算不上極為出色精采,以風格來說,也接近Lennon 70年代中期的個人作品,多於The Beatles任何時期的,不過歌曲還是優美悅耳的,加上弦樂演奏和嚴謹的後期製作,音樂編排也顯得豐富。不過,對資深Beatles迷來說,〈Now And Then〉的歷史意義大於一切。

〈Now And Then〉當然也有實體唱片的版本,包括CD和黑膠(或顏色膠)唱片,首先於11月2日推出「雙A面單曲」(Double A-side single)。另外,在11月10日再版發行的精選唱片《The Beatles 1967-1970》(通常稱為Blue Album)也會包括〈Now And Then〉。

The Beatles推出過多款精選唱片,最熱門的是《The Beatles 1962-1966》(通常稱為Red Album)和Blue Album。這兩套雙張唱片最初於1973年出版,優點在於選曲理想,歌曲數量也遠多於單張精選唱片,加上將樂隊作品分作兩個時期,展現出The Beatles不同階段的音樂風格和心態(當然只是籠統地劃分)──從不識愁滋味的青春時期,至逐漸成熟世故、備受壓力的成年時期。正如現年54歲、這次為Red Album和Blue Album的歌曲作重新混音的唱片監製Giles Martin所說,他們那一代是聽這兩套唱片長大的,甚至可以背誦出唱片中每一首歌曲的次序。較年長一輩樂迷重新聆聽這兩套唱片,固然可以重溫自己的青葱歲月;新一代樂迷如果對The Beatles感興趣,但卻未有充分認識,這次再版的Red Album和Blue Album(比原版分別新增了12首和9首歌曲,後者包括〈Now And Then〉)確實是聆聽The Beatles歌曲的適當入門途徑。

有顏色膠版本的〈Now And Then〉單曲唱片、Red Album再版和Blue Album再版。
有顏色膠版本的〈Now And Then〉單曲唱片、Red Album再版和Blue Album再版。

除了精選唱片以外,聽The Beatles 應該從哪一張唱片開始?數十年來,分析The Beatles音樂的書籍和文章汗牛充棟,意見紛紜,篇幅所限,在此不贅,倒是樂隊的作品歷年來出過多種不同版本,同一張唱片應選擇甚麼版本也值得探究。

有關版本的討論,最常見的有以下兩項。首先,是舊版與新版孰優孰劣。差不多所有在CD出現以前已告成名的音樂人,其作品後來都會以CD再版推出(近年黑膠唱片復甦,也有新黑膠版本),其中不少會標榜那些錄音經過「重新母帶製作」(remastering),聲稱音效比舊版更佳。但是也有不少樂迷(特別是音響迷)認為,基於種種原因(包括原母帶已經損耗或遺失、remastering時過度加工等),早年音樂作品的新版其實不及二手的原版(指首次出版時印製的唱片,並非廣泛指較早期出版的舊版),不論黑膠或CD都是如此。

以The Beatles來說,歷年來的再版難以勝數,但質素參差,自1987年起推出的首批CD,製作也不嚴謹,特別是早期幾張唱片從模擬(analogue)轉移作數碼(digital)的過程做得差勁。擁有樂隊作品版權的Apple Records直至2000年代末期才認真做了一次remastering,於2009年推出全套作品的新版CD,數年後再推出黑膠版本。雖然其他藝人的作品或有新版不如原版之說,但全球不少資深Beatles迷公認,由於舊版CD實在極不理想,所以整體來說,樂迷應選擇remaster版(較後期某些唱片會有較大爭議)。

說到黑膠版本,原版當然極具吸引力,問題是現在根本難以找到狀況理想(行內稱為near mint或excellent的狀況)的二手原版,找到也價錢不菲。因此,2012年推出的新版黑膠(立體聲版)也是合理選擇,如果想要「舊」一點的味道,又樂意買全集的話,1978年推出的《The Beatles Collection》(通常稱為Blue Box,共13張唱片)也值得一試。

近年極為搶手的《The Beatles in Mono》黑膠全集。
近年極為搶手的《The Beatles in Mono》黑膠全集。

上文提到2012的新版黑膠,特別註明是立體聲版(Stereo),因為The Beatles的大部分作品都有單聲道版(Mono)並存,這正是有關版本的另一項討論。按照一般觀念,立體聲理應比單聲道理想,但The Beatles 唱片的單聲道版卻是不少樂迷的首選,例如2014年的新版《The Beatles in Mono》黑膠全集(共14張唱片),全球限量發行後未有再版,目前二手價格已達當年原價四倍左右。由於The Beatles的最初四張唱片原本是單聲道製作(第三、四張唱片雖然用上四軌錄音,但是混音製作時仍用單聲道形式處理),同時推出的立體聲版只是用單聲道版將聲音分拆成兩邊的「假立體聲」。其後幾張唱片兩個版本並行,直至第九張唱片、1968年的《The Beatles》(通常稱為White Album),雖然已有「真立體聲」,但有樂迷認為,The Beatles的幕後製作團隊更擅長處理單聲道製作,因此這段時期的唱片仍以單聲道版較為可取。

〈Now And Then〉的單曲碟中另一首歌〈Love Me Do〉,正是The Beatles 於1962年第一張正式推出的單曲唱片。用這首歌配搭〈Now And Then〉,作「首尾呼應」,確實為The Beatles作品寫下了適當的句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