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無聲世界中的核爆巨響:讓《沉默の記譜》再不是獨腳戲

聾人藝術家南村千里今年(2024)三月在香港大館馬會立方的演出,由香港藝術節的「無限亮」共融節目安排。這場名為《沉默の記譜》的獨腳戲,由南村以述事者身份,以簡單而直接的方式,訴說聾人在廣島核爆一刻和以後的遭遇。南村由開始帶領整體的敘事和節奏,直到結束,中間加入幾位經歷原爆倖存者的現身說法,串成一個回憶錄式的口述歷史。

演出的整體節奏緩慢,縱使如此,信息量並不少。對一段已逐漸被世人遺忘的歷史,這種節奏可理解為真相不被時間偷走的堅持。當然,由於手語、通達字幕和口述影像必須互相配合,這樣也不適合太快的速度。因此,健聽觀眾走進表演場地後,就如進入一個不同的世界,必須重新理解和適應。

在緩慢進行的敘事中,我們會留意到對於核爆的控訴。例如南村提及,這是一場「不作任何預警」的災難!當時部分西方科學家曾反對美國使用核武的決定,可是並不成功。也有科學家建議先讓平民撤離,這點也遭決策者拒絕。相信南村意在表達世事從來都存在聽/被聽和不聽/不被聽的兩個世界。

開始不久後,舞台影像出現的戰機、倒數計時、傾瀉等視像,以及以形體動作表達探索、不明、混亂等感覺,為整體演出定調。形體表演不屬於高難度技巧那一種,也不著重抽象性,而比較平實直接。

接下來是幾位倖存者的經歷。南村仍然是採用直接的表達:字幕提及核爆之後,竟然「有些人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甚至是「多年來一無所知」。他們就是聾人倖存者,失去聽覺令他們竟是「多年來」仍不知道自己經歷過的這一件驚天動地的人類大事。

聽起來真的不可思議。物理上,核爆隆然巨響跟聾人的無聲世界完全割裂。社會上,健聽者與聾人失聯至此!單單是歷史事實的重現已是震撼無比,相信這是演出採取簡單直接表達的原因,因為事情不用、也不應粉飾。

高夫勝己憶述14歲時的經歷。1945年4月初大多數學童撤離了廣島,他卻留下來。8月6日走在街上,遇到一頭小狗那一刻,核爆發生。張開眼時一片黑暗,想叫喚媽媽卻不能發出聲音。眼前天降黑雨,身體被困不能動彈,只有無盡的驚惶。

核爆那一年黑川友惠12歲,當時她已撤到城外,不在廣島。很快她又與爸爸回去。重臨家園時已家不成家,只見滿地屍骸,臭味令她很不舒適。令她一生無法忘記的是死者在高溫下衣衫被燒盡,赤身露體地死去。

敘事者沒有說明黑川和其他人對此情此景的感覺。在芸芸眾多資料中選擇這一小節,不難想像敘事者對戰爭的控訴。戰爭不只奪去死難者的生命,也踐踏死難者的尊嚴。決策者當然會知道核爆殺人,但也許沒想到死者的身體就此毫無遮蔽地暴露災場之中。

核爆後政府給倖存者派發健康手冊,並沒有顧及聾人的限制。其實也可以推想到,這些健康資訊並沒有充分地惠及其他不同能力人士。

後來聾人怎知道核爆的「真相」?原來他們參觀了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1955年建成),才慢慢得悉曾經經歷過的恐怖情景是什麼一回事。仲川文江本身是一位健聽者,和聾人父母成長於聾人社區。他搜尋了很多聾人倖存者的故事。仲川以見證者的體會說:「聾人要花很多時間才理解事情的原因。」

故事開始觸及聾人下一代的問題。世上有一群人,父母俱為、或其中之一為聾人,身為子女的多數是健聽,也有聽障人士。這些被稱為CODA(Child Of Deaf Adults)一般都遭遇身份認同、家庭內及與外界溝通等問題。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往往會成為父母在外邊世界的耳朵和發言人。每一位聾人子女的感受都不同。仲川文江則表現出積極的一面,為父母和其他聾人發聲。

《沉默の記譜》由聾人說聾人的故事,意義上就是發聲。創作者用心安排了核爆事件作背景,表達有聲世界和無聲世界的巨大對比。這些差異和隔閡竟然在歷史中埋沒多年。

回到劇場,觀眾再經歷另一個故事。有一位核爆倖存者離開家鄉到東京生活,開心地結交了異地的朋友。豈料朋友後來得知他來自核區,就和他斷絕了來往。當年,就有人以為「原爆症」是會傳染的,所以拒絕接觸受害人。這種誤解到後來消失了,但健聽的世界和聾人的世界仍有一道藩籬,直到今天。這是南村千里所要表達的現象。

誠然,在此一世界的人並不容易理解另一個世界。有研究人員曾這樣記下一位聾人的心聲:A(受訪者)認為聽人社會如同深不可測的海洋。A將自己想像成不識水性且天真的長頸鹿,鼓起勇氣一躍而下後,對於海底狀況一無所知。而後發現水裏除了有出於好玩而逗弄自己的鯨魚外,同時也有深藏暗處、想要去傷害自己的食人魚。由此描述象徵自己如同地上動物進入海底世界般的不適,因不知未來在社會上該如何與外界應對,也不知如何穩定的立足於世而感到焦慮。(吳雅琴、林耀盛:《寂靜之聲:聾人自我建構經驗的現象學心理學觀點》,〈身心障礙硏究〉,2016)

打通這兩個世界需要雙方參與。南村和她的團隊正在努力,香港藝術節也通過這次演出為香港人帶來這個信息。

健聽者可以怎樣參與?除了理解之外,南村在劇中描述了聾人的生計現實。例如有倖存者成為理髮師,就像其他人一樣,向銀行借款開業,努力經營。這一切都意味著社會上不同群體在共融理念下以行動作出實踐。

香港作者陳意軒2022年出版了《手語譯者的育成筆記》。書評人曾繁裕提出《手》書的「兩種讀法」:除了理解和使用這本筆記,另一面是「健聽者的自我修養」。這種修養是健聽者參與打通隔閡的基礎。筆者想以最後這一點,作為討論《沉默の記譜》的補充。願望未來的聾人世界故事永遠再不是一齣獨腳戲。

節目/地點:
南村千里《沉默の記譜》
大館賽馬會立方
香港藝術節提供2024年3月9日現場演出錄影參考

主辦:
無限亮 NO LIMITS 2024
香港藝術節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相片提供:
香港藝術節 NO LIMIT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