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

Photo by 五玄土 ORIENTO on Unsplash
人文

茶禪體驗: 藉茶練心 以茶結緣

無論泡茶或品茶,最重要是好好體會當下一刻 生活處處皆是禪,行、住、坐、臥都可以成為禪修的一部分,即使小如一盞茶,也能為我們帶來深刻的感悟,像法鼓山茶禪隊員葉慧心,近年就通過「藉茶練心」的修行,體會到更多佛法的智慧。 葉慧心於2016年加入法鼓山香港道場的茶禪隊,當時對茶藝並無認識,純粹抱著好奇心態去參與, 而茶禪隊的角色主要是支援道場的活動,例如在佛誕或新春期間設置茶席,奉茶給參加活動的人士享用,好讓有緣人能夠在輕鬆自在的環境下接觸佛法。 茶禪講求身心放鬆,每場茶席開始前,主持人都會帶領負責奉茶的「茶主人」(茶禪隊員) 及「茶侶」(活動參加者) 先做 一套名為「坐姿動禪」的動作,務求品茶時能做到「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清楚放鬆,全身放鬆」。隨後茶主人會給「茶侶」泡三巡茶,期間需要禁語,直至三巡過後,大家便可以談話,互相交流感受。 修習茶禪五年,葉慧心自覺從中領悟到不少佛門智慧與人生哲理,對修行大有裨益。 「我覺得茶席猶如人生的縮影,好像我們佈置茶席時需要挑選茶壺,但很多時候卻發現自己喜愛的茶壺已被人取去,正如我們的人生也經常要做很多選擇,但在選擇的過程中,亦未必事事如己所願。」 學習轉換心態 因緣變化難料 她續說﹕「其實每個茶壺都有它的特點,壺耳的大小、壺咀的高低各有不同,怎樣才算好,感覺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必須學懂轉換心態,即使拿不到喜歡的茶壺,得不到心儀的東西,只要隨遇而安,說不定會看到另一番風景。」 選壺固然不能執著,泡茶也一樣。儘管你知道某種茶葉需要以甚麼水溫、用多少時間沖泡,也不代表你定能泡出理想的效果,因為往往有許多外在因素,會影響到最後的結果。「那就像我們的人生,也存在著很多變數,例如你本以為在大公司工作必定前途無可限量,但最終發覺自己跟同事們根本合不來,難以繼續共事。這些因緣的變化,都是我們預期不到的。」 接受無常,可說是修習茶禪的基本步。也就是說,即使泡出來的茶未如理想,也不要介懷,若因效果欠佳而不斷思索為何會泡得不好,那就無法回到當下。「其實法師也會提醒我們,當下那一刻是甚麼就是甚麼,你只須接受它,千萬不要讓之前的得失心情影響到下一泡,而是要好好體會那一刻。」 專注身心感受  覺察力自然提升 當然,道理人人明白,但實踐起來卻始終有點難度。葉慧心不諱言,起初修習茶禪時,的確很在意能否泡出應有的香氣和茶味,甚至會刻意把味道想像出來,幾經鍛鍊才懂得拋開執念,把注意力放回身心之上。「當我們更專注於身心的感受,覺察力亦會隨之提升,一旦遇到不如意的境況,也會更快釋懷,更容易放下。」 事實上,修習茶禪的目的正是要「藉茶練心」,通過六根的覺知去消融我們的分別心和批判心。「我們喝茶時,只要覺察到茶色、茶香、茶味以及注水出茶的聲音就可以,不必判斷那是否我們所喜歡的色、聲、香、味,就算泡出來的茶帶有苦澀味,也不要心生厭惡之感。」 所謂「練心」,就是無論你遇到很合心意的東西,還是很不稱心的事情,只要清楚知道就足夠,無須作出喜惡愛憎的判斷。「好壞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概念,有了判斷,就很容易變得不中肯,正如一杯苦澀的茶,即使你覺得不好,但也會有人喜歡。」 說到底,心念才是最重要。萬事萬物都有終結之時,茶席如是,人生如是,關鍵在於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本著一份善念。「這個茶席完結了,還有下一個茶席﹔此生完結了,還有來生。修行就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我們必須在這一生多種善因,遇到逆境也要心存善念,安然面對。」葉慧心解釋道。 同樣地,為茶侶奉茶,重點在於一顆純粹的心。「如果你有用心去泡茶,別人是感受得到的。你的茶席辦得好,人們下一次又會再來,並會向親友推介,從而接引到更多人來到道場。有因緣的話,大家還會留下來學佛修行或者擔任義工。」 雖說每場茶席都是「一期一會」,下次能否再聚,誰都無法預計,但葉慧心深信,修習茶禪不單可藉茶練心,更能以茶結緣,弘揚佛法。她希望每位茶侶都可以體會禪修的清淨放鬆,正如《維摩經》〈佛國品第一〉所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只要我們讓心沉淨下來,就可以把世界建設成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