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晚上》
香港年青編劇鄒棓鈞(Alastor)憑劇作《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晚上》榮獲2021年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首獎,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本地編劇作品。Alastor以斷裂的敘事手法編寫《麻雀》,安排演員分飾多個角色,於故事中切換不同身份,敘述五個不同的故事,創作一個讓觀眾感到疏離與魔幻的劇場空間。
從機械工程走入劇場
Alastor從科大機械工程畢業以後,沒有走上世俗認為的「正路」,成為「專業人士」,反而走進不被看好的劇場工作,現為自由身的編劇與監製。
「高考時,數學物理成績很好,但開始修讀機械工程後,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反而在劇場中,我才感到快樂,又慶幸畢業後找到一份與劇場相關的工作。」
於是,他與劇場的緣份由此開始,與不同的中小型劇團及九大藝團合作,同時到不同戲劇平台學習,甚至考慮繼續進修。
「正因為我們不夠好,未夠水準,才要繼續學習,而非樣樣事都需要準備好才進修。」
十年磨一劍,寫出得獎作品
Alastor表示,自己第一個劇本是十年前創作,第一次創作就模仿德國劇作家Roland Schimmelpfennig的作品《金龍》,在劇本裡加入魔幻元素,然而成品慘不忍睹。回想當初的自己,雖不堪入目,但如今卻發現時間讓他的作品變得更成熟,思考問題更加深入。相比起得獎,《麻雀》更像是他的創作里程碑,在經歷這麼多年以後,終於累積足夠的經驗書寫這樣的故事。在訪問中,Alastor多次重覆提到《金龍》,可見《金龍》對他的影響多深,彷彿專屬他創作經歷中的情意結。
「其實,這個戲(《麻雀》)有很強烈《金龍》的影子,亦是為了《金龍》而寫的,算是回應當初的自己。」
《金龍》深深印在Alastor的腦海中,不但是創作技巧上的模仿,更多的是記載了他初次接觸劇場的感動與熱情。他正是欣賞《金龍》以後,才發現劇場的敘事可以如此有趣,亦成為他醉心劇場的其中一個原因。
當然,《麻雀》並非憑空寫出來的,而是從生活中誕生的作品。在Covid期間,Alastor與大部分創作人一樣,處於停工狀態,讓他突然有了時間與空間重新思考生活。歷經兩個多月的時間,從構思、調查、讀劇,才有了提交比賽的版本。得獎以後,又經過業界人士的意見再作修改,成為了在台灣讀劇演出的版本。
以麻雀回應時代
因為Covid,Alastor開始留意到時代與社會的變化。他提到最初創作時,沒有想到以麻雀作為象徵符號,只是嘗試以《金龍》的敘事架構作為書寫模式。直到有天,他望出窗外,正是陽光普照的下午,但卻聽不到平常的麻雀聲音。
「或是那個時間點沒有麻雀聲,或是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麻雀,但卻讓我思考。」
麻雀是經常出現在我們周遭的雀鳥,但牠們很細小,而我們亦很少留意到,好像我們在Covid期間的生活面貌。我們習慣了注視城市的大面貌,對於習以為常的人與事,我們很少留意,直至他們消失了,例如:聚餐、自由出入等等。而當我們真正察覺時,其實代表我們已經失去了。
「我正以麻雀的死亡作為符號,記錄當時大家的生活狀態與情緒狀態。」
Alastor想透過《麻雀》提示觀眾,大家在這個時代與城市失去了甚麼,又留下了甚麼,而在這種情緒之下,我們又如何自處。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時代,尋找一個定位,如同觀眾在《麻雀》裡,尋找一個觀看的位置。」
從置身其中到重新思考
不過,Alastor亦指出,為了2024年《麻雀》香港場的演出作出了劇本的修改。如果2021年是我們置身其中以引發出來的思考,2024年更像是重新回望。
《麻雀》是源於生活的創作,所以他更希望觀眾能透過劇場,重新思考我們到底經歷了甚麼。所以他以往前走了幾步的時空脈絡作調整,希望演員的演出帶有更強烈的敘事感,建構一種劇場與觀眾的疏離感,讓觀眾更容易反思。因為發生的事情已經過去,但過去了不代表回想起來,不再有感受,而是這種感受多了一份距離。既然,傷痛已是無可避免,以過去映照此時此刻,這種反思就無關對錯,只在乎我們如何繼續生活。
「故事中,有個非常慌張的角色,不停找船票,好像當天我們搶口罩的情況。當你覺得角色很愚蠢,可能會想到當日的自己同樣如此。希望觀眾可以藉以思考,然後該怎樣。這種然後,就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可能性。」
劇場的魔幻空間:一期一會地與觀眾交流
找船票的角色出現,希望讓觀眾陷入敘事的陷阱,在整個劇場不斷投入與抽離,製造觀眾的混亂感,在劇場探索人的生存狀態。
「整個劇目,雖然五個故事會有所交集,但亦可以是獨立的。同一個演員飾演不同的角色,用旁白引導觀眾進入不同故事,同時讓觀眾產生混亂,而我正是設計讓觀眾產生疑問而讓他們抽離。」
這種斷裂敘事形成的敘事陷阱,正是Alastor參考《金龍》的書寫方式。不過,他表明自己是有意為之的,因為大家已經正在或已經經歷過時代的悲痛。如果再用線性敘事的方式,建構一個寫實故事,讓大家沉浸在劇場中,重新經歷悲傷,又有甚麼作用。他在意更多的是思考生活,而非重新感受。
Alastor表示,劇場不像其他影視作品,能重新經歷,反而更像一期一會。每次的演出都是獨特的,每個瞬間都不能再重覆,觀眾不一樣,或是演員節奏有微調,或是整個空間的氛圍調整,令到整個劇場不一樣。同時,劇場亦是具有高度想像的空間,這正是他喜歡繼續用劇場說故事的原因,亦是他認為劇場仍有價值的地方。
「觀眾需要尋找位置,看待自己是誰,而劇場的即時性與想像性能幫到他們尋找專屬位置。」
繼續活著,繼續創作,繼續講好故事
創作一直以來都是困難的事,在後疫情時代似乎變得更難。Alastor卻提醒我們,所有挑戰都只是挑戰,讓我們能轉換心態,重新尋找一種說故事的可能,不要讓外在因素影響我們說故事的可能性。
「我們很容易在當下落入情緒困局,如同《麻雀》的角色,或傷感,或害怕,但《麻雀》好像一個溫馨提示,提醒我們不要容易墮入情緒之中。」
在這個時代,這個地方的劇場人,仍然選擇堅持劇場工作,只是希望為自己,為觀眾帶來抽離現實的地方,或是帶來反思的空間。在整個劇場創作過程中,從零開始,到製作、排練、演出,從來都是反覆經歷探索與思考,究竟自己想做甚麼,甚至乎還可以做甚麼。
筆者作為劇場人,與Alastor有著同樣的想法,劇場是一個魔幻空間,充滿了探索與反思的可能性,讓我們能重新出發,或是繼續負重前行。只要,我們繼續活著,就能繼續創作,繼續講好每個故事。
相片由劇場方程式提供
演出日期及時間:
10月25日、26日、30日、31日下午8時
11月1日、2日下午8時
10月27日下午3時
11月3日下午3時
演出地點:
牛棚藝術村牛棚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