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詠春》的文化營銷方程式

詠春乃傳統中國武術技藝,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於華南地區尤其受到歡迎。香港不少影視作品也以此為創作靈感或重要元素,當中曾在本港設館傳承教授詠春的葉問,其人其事更是不斷被重構,甚至再創作。剛剛於一月初首度在香港演出,由深圳歌劇舞劇院製作的舞劇《詠春》,便是以拍攝葉問電影作主軸,呈現詠春的動作美學跟武藝精神,並側寫電影攝製的辛酸困窘。

《詠春》由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擔任編劇,有「舞壇雙子星」之稱的韓真及周莉亞攜手編導,自2022年底於深圳首演,至今已巡演了超過120場。今次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演出五場,本地觀眾的反應都相當正面,無論是演員表現、製作水平,以至紀念品銷售,皆在在展示出今天內地演藝文化產業的成熟發展。接下來,我會嘗試跟大家闡述《詠春》這劇在創作及營銷上怎樣算計,當中又包含了哪些成功要素呢?

(王徐峰攝影)
(王徐峰攝影)
舞劇《詠春》兩位總編導韓真(左)和周莉亞在演出現場與大家一起互動。(林峰攝影)
舞劇《詠春》兩位總編導韓真(左)和周莉亞在演出現場與大家一起互動。(林峰攝影)

電影選材具心思

顧名思義,《詠春》一劇以詠春這門武藝為題,透過一位年長的電影燈光師,回憶多年前他在深圳的一家電影公司,拍攝一代宗師葉問故事的影片過程作主軸,建立起兩條平行的敘事線:一條是戲中戲,描繪電影內葉問一角怎樣拜訪挑戰各門各派高手,見招拆招,嬴得尊重;另一條則展示電影拍攝過程中的艱辛,台前幕後如何萬眾一心,排除萬難去完成整齣作品。

其實有關葉問的故事,港產影視也拍過無數次,相信內地,尤其華南地區的觀眾都會有一定認知。不過若純粹把葉問的故事放上舞台,似乎欠缺新意;既然圍繞葉問事蹟的電影創作不少,因此編劇索性以電影拍攝作為此舞劇的大框架,然後精選這齣拍攝中的電影《葉問》內,一些關鍵場景,以片段方式在舞台上呈現。當然,這樣處理對於從未看過任何一齣有關葉問的電影之觀眾來說,可能會產生很多問號,未必可以完全明白角色情節的前因後果;然而,若觀眾對葉問有一定認知,則毫無問題,可以省卻仔細交代的時間,直接了當來開打便行,全劇節奏便能夠更加緊湊。

(張㬢丹攝影)
(張㬢丹攝影)

武打場面設計出色

要說好葉問故事,又怎少得武打場面呢?《詠春》不只聰明地挪用了不少港產電影元素,好像以「七十二家房客」去形容眾街坊,當中角色造型如豬肉佬、包租婆等皆有明顯參考,而且編劇選擇以電影拍攝作為劇中的主要場面,演者也因而得以盡情在舞台上拳來腳往,不必擔心前文後理。故此,觀眾能夠欣賞到好幾場節奏明快、處理多變的武打場面,就如同在電影頒獎禮上常常會看到,那種向龍虎武師們致敬的舞台演出,極盡官能刺激之能事。

根據資料介紹,舞者們為了這次演出,都用上近一年的時間去習武,以掌握其角色所屬門派之武術神髓。是次來港擔演葉問的常宏基,個子雖不高,但壓場感滿滿,且身手不凡,完美演繹出武林高手的氣場與姿態。全劇最精彩的一段,當數下半場葉問跟四大武術門派的對決,見證他一氣呵成以詠春拳與棍,跟太極、八卦、八極及螳螂拳交流切磋。四場決鬥分別以不同風格演繹,配合場景變化,從單挑到巷戰,架式展演到推手技擊,都令人目不暇給,精彩萬分。而且大部分舞者都展示到甚為熟練的武術功架,實屬難得,畢竟傳統中國的舞與武,在身體發勁與律動習慣上不盡相同,足見各演者事前的確下過一番苦功。

(張㬢丹攝影)
(張㬢丹攝影)
(張㬢丹攝影)
(張㬢丹攝影)

最後葉問不落下風贏得各人尊重,確立自己江湖地位,在港弘揚武德,帶領一整班徒兒一同演練詠春小念頭,點出「扶弱小以武輔仁」的祖訓,同時呼應最後全劇點題:「英雄站在光裡,而我們,願是那束光」,把武術精神擴展至生活上的互信互助,成就一齣電影完美煞科。

展示非遺文化的魅力

跟同一個週末同時在香港上演,由同一個班底創作的舞劇《只此青綠》一樣,除了運用多重時空來敘事,也刻意在演出中加入弘揚傳統中國非遺文化的元素。《詠春》一劇除了透過重現電影攝製過程,去展示詠春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之外,同時也透過演者的服裝去引介另一極具中國地方特色之非遺物料:香雲紗。

香雲紗乃廣東獨有的昂貴絲綢面料,輕薄、柔軟、透氣,又防水、快乾、不易起皺,演出中各武林高手的長衫都是以此手工縫製,雖然眾人都是全黑造型,但配合舞台上的燈光效果,看起來皆見高雅亮麗,有型有格。

除此之外,劇中也特別加插了一段香雲紗的製作過程,作為戲中戲的一部分。這場戲描寫葉問妻子回到家鄉,看到一眾女孩以優美的姿態製作採蠶製紗,整段舞突顯出女性的優雅美態,跟前前後後陽剛味十足的武段截然不同。眾女舞者身穿暗紅色的傳統香雲紗,亦別具風采,叫人驚艷。

(張㬢丹攝影)
(張㬢丹攝影)
(張㬢丹攝影)
(張㬢丹攝影)

周邊產品多元化

整體來說,《詠春》一劇的演出效果極佳,節奏明快,角色鮮明,即使全劇完全省去對白語言,敘事也涉及雙重時空,然而並不影響觀眾接收。舞蹈編排亦佳,演者處理動作場面又能準確俐落,全齣舞劇在方方面面都達到水準之上,無怪乎之前在內地巡演廣獲好評。

是次來港巡演,不單讓香港觀眾欣賞到內地高水平的演藝製作,也認識到作品如何去連結其他文創產業去進行營銷。配合著《詠春》的公演,現場準備了不少周邊產品可供選購,有較常見的場刊、短袖上衣,也有票夾、冰箱磁貼、滑鼠墊、桌墊、保溫杯,亦有紙袋與帆布包,全都是以《詠春》一劇內的角色造型或書法題字作主題,各適其適任君選擇,滿足不同觀眾的紀念需求。

不過最特別的是有春聯與臘腸,前者配合新春氣氛,可以把勁度十足的書法帶回家中;後者卻似乎跟劇情沾不上邊,很難想像有觀眾看過舞劇後,有興趣購入臘腸去回味舞台上的人情味。然而,銷售團隊如此有創意,銳意開拓商機的嘗試,倒值得其他藝團借鏡,說不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回饋呢。

相片由主辦者提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