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科藝元素、舞者與人性的動作對話:設計師與舞者的編舞實驗——「續.舞」系列:馬師雅《你係編舞喎》

若沒有編舞經驗,也不會舞蹈,編出來的舞,會是怎樣?

這次實驗性的跨界合作,由三位沒有編舞經驗,也不會舞蹈的設計師擔任編舞,分別是張正和(佈景及服裝設計)、梁寶榮(聲音設計)和羅文偉(燈光設計),與舞者馬師雅合作,各自編排出一個作品,並將三個作品逐一展現。

城市碎片與見證——“殞 Descent”(編舞:張正和)

進入黑盒裡,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三角形舞台。舞台邊緣連接延伸向上的金屬支架。支架上垂吊著一盞亮著的燈、與數個城市建築模型的碎塊,孤寂的懸在半空。

舞者Alice慢慢接近建築碎塊,以手、肩頭、身體不同部分,在碎塊周圍環繞,像是想接觸它,建立關係,但又盡力保持微乎其微的距離。碎片慢慢被力量牽扯、晃動起來。觀眾圍著舞台,以不同的角度觀看在舞台中央的Alice,努力地嘗試以手腳同時勾住四方八面在搖擺不定的碎片,集合這個破碎的城市。她很堅持,屢敗屢戰,似乎有一種希望在支撐著她不斷嘗試。這任務看上去很困難,她的身體被拉扯開,手忙腳亂,還是無法做到,最終累倒在地。

那盞吊燈一直在亮著。Alice緩緩站立起來,看著那燈,用手一推,燈也熄滅。人死如燈滅。若城市的燈熄滅,那城市又會變得怎樣?集合破裂的城市碎片後又如何,在此成為懸案,但有人嘗試過,被見證過,是肯定的答案。

我們都渴求陪伴——“FIONA”(每個字母鏡像水平翻轉)(編舞:羅文偉)

那個紅色,長長手臂的機械人偶,沒有下半身。人偶睜著眼,臉上表情凝固,雙手垂在地上,彷彿一個被破壞的廢棄品。Alice對人偶很有興趣,提起它的雙手,放在自己臉上,放在身上,又嘗試擁抱,逐一進行不同的互動。舞者就像一個小女孩玩洋娃娃,沈醉在自己的想像中,但現實中,人偶沒有任何回應。當Alice放開它在空中的雙手,那長長的雙臂也跌在地上發出「呯呯」——兩聲沉悶的響;人偶斷裂的手指飛了出來。或許是一個意外,但這斷裂的手指,和舞者天真無邪的表達相配合,滲出一種非常渴求聯繫的情感,意外地鮮明。

Alice突然在人偶面前,做出一些短促而重複的舞蹈動作,很刻板那種,很像是日常舞蹈班的練習那種動作。不知是否錯覺,人偶的頭好像動了——看清楚,它在搖頭。Alice看到了,好像很在意人偶的想法,不斷努力嘗試不同的速度和動作,人偶也一直在給予回應。就這樣,他們之間的互動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一刻,他們之間好像得到了共識。Alice背起了人偶,在水平旋轉的舞台上一直走。人偶的頭在緩緩擺動,好像在四周張望。人偶沒有腳,Alice成為了它的腳;Alice需要回應,人偶給了她回應。他們互補、他們相伴,他們需要彼此。

FIONA是誰?若人偶是FIONA,它與Alice的相遇,讓它覺醒,可以走向未知;若Alice是FIONA,她與人偶的相遇,讓她得到了陪伴,讓她的渴求得到回應。可能他們都是FIONA。我想起電影“Her”以及現實中的AI聊天機器人。可能有一天,FIONA的故事會在現實發生。也許已經發生了。可能我們都是FIONA,因為我們都渴求聯繫與陪伴。

預判與隱藏 ——“Hidden”(編舞:梁寶榮)

最後一個作品是梁寶榮的 “Hidden”。Alice 在台上躺著,她戴的耳機在閃爍著光芒,像是正接收訊號。許多不同日常生活的聲音如馬路聲、人聲等響起,台上的燈光顏色變化和閃動隨著時間過去,變得愈來愈密集。一些重低音的節奏不時衝擊我的耳膜,視聽訊息的感官轟炸帶來輕微暈眩感。在燈光閃爍的籠罩下,Alice 的舞動看起來也像被剪斷、跳格的影像。當我在這如此訊息爆炸的作品中尋找隱藏的事物時,我在演後藝人談聽到有趣的分享。

有觀眾說她看演出時,猜測這個作品的編舞是本職燈光設計的羅文偉,但完場看清場刊,才發現是梁寶榮的編舞作品。這訊息爆炸的演出和觀眾的分享引發了我的思考。現今時代人們很習慣使用影音媒體,接收豐富的視覺和聽覺內容,其中視覺訊息常為主導地位,當視覺訊息的數量太多的時候,人們會否忽略了其他感官的訊息,或者被大量的訊息佔據思考空間,理所當然地把「多的」理解成為「正確的」?無邊無際的訊息沖刷而來,我們是否有權選擇接受與否?

這作品的名字是 “Hidden”。梁寶榮透露,其實舞者在耳機聽到的聲音,和觀眾現場聽到的並不相同。有些聲音被隱藏了。看不見和聽不到的,是否不存在?當有了一些預先的判斷,又是否能夠發現隱藏的真實?若想理解他人的處境,或許需要放下一些心中的預判,不帶任何前設,才能接收隱藏的訊息。

跨界藝術語彙的差別與創作關係的改變

三位編舞在演後藝人談都提及在編舞過程中與舞者 Alice 溝通時的發現:通常舞者之間是有一種慣常用來敘述舞蹈的語言,而他們並不認識這種語言的詞彙及表達模式。設計師以一般人的語言表達他們對舞蹈的想像,而舞者則放下以往編舞的一套習慣,嘗試聆聽,也會提出她的想法。他們在實驗中找到適合的溝通方法。這種平起平坐的創作模式,看起來與傳統的編舞與設計師的關係有些差別。

科藝元素之動與人體之動的交織

雖然今次編舞是三位非舞者出身的舞台設計師,然而這演出主要呈現形式仍是舞蹈。動作,依然是表達的主體。在張正和的 “殞 Descent” 當中,我看到人的接觸引起城市碎片的擺動,人的身體被希望所拉動,讓我感到自身意志的搖動和重新穩定。在羅文偉的 “FIONA” 中,我看到人被陪伴的需求所驅動,人偶的搖頭促使了人的衝動,人偶、人、舞台的互動引發想像空間的轉動,和我內心的感動。梁寶榮 “Hidden”,耳機隱藏的聲音作用於人產生的身體動作,燈光本身的明暗晃動作用於人的身影,人與現場聲音、光影互動引來了我作為觀者的內在思維活動。

三個作品皆呈現了「科藝元素之動作」與「人體動作」之間的互動作用,以及引發了我作為觀者的「內心動作」。「科藝元素之動作」指物件、空間、光影、聲音的活動。「人體動作」指舞者身體的活動。而「內心動作」即觀者的心理活動。以上三種「動作」之間的互動,產生了一些特別的化學作用,似乎與今次以設計師為編舞有著明顯關係——以科藝的角度介入創作,在這次實驗性的演出帶來了一些不尋常的呈現方式,以及劇場視角。

相片由主辦方提供

觀看場次:
2024年8月30日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