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造美衣裳,香江領時尚:在一新美術館裏見證時裝傳奇

看到「香江織造」的美衣裳,首先是被色彩吸引。展品可見,一些衣身上呈現多種色彩,看上去像是注滿油彩的調色盤,感覺就如畫家即將從這裏再行創作;另外一些,則以圖案和花紋取勝。

服裝是「季節的藝術」,靜止的形狀也能透露出變化的動力,它的美感就在於讓人產生憧憬!

揉藍衫子杏黃裙

圖1(大會提供)
圖1(大會提供)

筆者選了幾款展品略作說明。第一種黑白色底上的植物圖形,以及第二種水彩感的條紋(圖1左、右),正表達了上面剛提到的季節之美:設計師通過植物、和以條紋寄托的一事一物,呈現了在靜謐中的更替變動,又永遠讓人期待的感覺。

圖2(大會提供)
圖2(大會提供)

另一種展品則是熱情的類型,生氣勃勃!眼前的這一款,藍、黃、橘子色以方格子大膽拼合一起,假如比喻作油畫的調色盤,它的意義就是「創作之源」。看到這襲上衣的人,就能憑想像拿起畫筆,繪畫自己的作品。旁邊模特兒(另一款)上衣的圖是帆船和海洋;黃裙的皴皺布料,不完全柔軟,因而顯出性格,裙身因此才有較明顯的摺疊,在露和蔽之間,出現多變的光影(圖2右二和最右)。也許是巧合,展櫃裏這兩款衣裙的取色,竟恰如秦觀在《南歌子》所詠「揉藍衫子杏黃裙」的穿著,可想見美是可跨越時代的。

圖3(大會提供)
圖3(大會提供)

一新美術館現正舉行 《香江織造——香江國際集團五十週年》回顧展,是藝術之美以外的一次歷史文化探源和遊歷(圖3)。香江國際集團自1969年成立以來,旗下十個時裝品牌的代表性作品,以及紡織機器及歷史照片,在展館中以清晰的分類呈現。美術館說,這是一個「集紡織歷史、文化、時裝設計於一爐的展覽,見證香港企業家憑毅力與智慧打入歐美日市場,登上國際時裝舞台的傳奇故事。」展覽活動在位於觀塘工業區的一新美術館展出,可說別具意義。它的特色就是藝術與生活的結合。

藝術與生活結合

不把展示最新時裝潮流的「天橋秀」或「時裝節」算在內,香港也從來不乏以藝術和歷史為脈絡的服裝展。例如,刻下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無中生有》,以香港電影服裝造型為主題。去年知專校園內的《一種獨特的美》長衫展等,策展意念重於藝術性的探索。十多年前(2010)的《歷久常新 — 旗袍的變奏》(香港歷史博物館)十分成功,雖有傳統更新的推動,大致亦應歸於藝術一類,因為旗袍終究是生活中普及穿著。但這次《香江織造》不單以藝術探索為主,而是專注於生活中的衣服,並且緊扣香港的歷史和經濟發展的探索,這在具「博物館規模」的展覽中值得重視。

無疑《香江織造》展的意念和執行都具有參考價值。文化藝術界內的策展者是否可考慮把服飾設計的展示平台進一步在香港發揚光大?

疫前2019年香港曾在中環元創坊舉行了首屆《香港牛仔節》(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主辦),以牛仔時裝為主題,推廣設計文化。彼一時和此一時的兩個展覽並無關係,但都基於香港的「強項」和成就整理和提升,把企業家、設計專才和前線生產者共同創造的成果納入本地文化和藝術史之中。

延續「藝術與工藝運動」?

圖4(網上圖片)
圖4(網上圖片)

19世紀的英國藝術家莫里斯(William Morris)本身是一位十分成功的紡織品設計師、詩人和建築保育專家(圖4)。他極力主張應該抹除純藝術設計和工藝的分別,讓藝術之美融入家居和生活當中。這股風潮成功地推動英國的「藝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ts Movement),影響遠及日本。當今歐洲在工藝上的成功,包括從業員的專業,消費者的鑑賞能力,以致市場的開拓,一定程度上都與莫理斯和工藝運動有關。

以「取法乎上」為原則,香港可參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服裝專館(因其策展工作而常被稱為時裝學院)的經驗。2020年適逢大都會創館150周年,該館舉辦了《關於時間:時尚與延續》展覽,探討時尚產業的設計、生產、運輸、消費等環節在時間中的發展。今年的專展則是向 Karl Lagerfeld致敬。事實上,大都會歷史上至今排在最受歡迎榜首位的特展就是2018年的《天堂般的時尚》,把服裝作品與宗教神聖在展場上融合並進行文化對話。另一值得參考的例子是英國V&A博物館舉世聞名的時裝館藏。香港也是世界時尚之都之一,進一步成為時尚藝術展的國際樞紐並非絕無可能。

又回到香港這次展覽。雖然筆者在前面多處推送希望,但還是得回到現實:香港市民每季添置新裝,但對於服裝的生產未必有很豐富的了解,這無疑也影響了大眾對這種發展極之成熟的工藝的欣賞。因此,一點一滴的知識傳播是十分重要的。

圖5(大會提供)
圖5(大會提供)

《香江織造》展也在這方面作出努力。展覽廳內有幾台生產機械的實物,如果觀眾有意更多了解這個行業,這是很好的開始(圖5,6)。是次展覽的展品是通稱為針織品的服裝。

圖6(作者拍攝)
圖6(作者拍攝)

「以人為本」的美麗

其實,經由毛紗織片和縫盤製作出來的衣服,與布料和衣車生產出來的衣服有很大程度的差別,觀賞時應採取不同角度。不同類的衣服在設計上用的工夫當然也很不同。試想印在布料的圖樣和織出來的圖紋,就有很不一樣的效果。「車」出來的和「縫」出來的成品感覺又怎會相同?從一開始,較粗的毛紗(現在除羊毛外,近年已有很多不同的人工材料和混紡產品)製成的織片,質地與布料不同。針織服裝的設計師和生產人員會根據穿在人身上的效果,製造出「以人為本」、美麗、合時和合身的衣物。設計的巧妙,是累積了多年智慧和經驗的成果。筆者一面看《香江織造》的展品,心中一直讚嘆,深被觸動,這種感情的反應,也許不是很多人能理解吧(圖7)。

圖7 - 觀眾參觀《香江織造——香江國際集團五十週年》回顧展。(大會提供)
圖7 – 觀眾參觀《香江織造——香江國際集團五十週年》回顧展。(大會提供)

走筆至此,還是要告一段落。感恩香港有多位前輩,他們的努力、耐心和堅毅,帶領「香港服裝」走上藝術的境界(圖8)。

圖8 - 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為回顧展開幕禮致辭(大會提供)
圖8 – 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楊孫西博士為回顧展開幕禮致辭(大會提供)

《香江織造——香江國際集團五十週年》回顧展:
2023年5月24日至8月5日
香港九龍觀塘海濱道165號SML大廈4樓一新美術館
開放時間為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日、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免費入場。

分享: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telegram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