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雙生,潤澤香江──嶺南畫派與饒宗頤

嶺南畫派的淵源

嶺南畫派發源於廣東,是廣東籍畫家組成的團體,由高劍父 (1879-1951)、高奇峰 (1889-1933) 兄弟和陳樹人 (1883-1948) 創立。二十世紀初,中國畫家因國家飽經憂患而深刻地反思傳統文化,有的認為中國繪畫因循乏味,主張學習西畫;有的仍堅守傳統,希望在傳統中更新,使中國繪畫持續發展。嶺南畫派所走的是另一蹊徑,二高一陳在日本深造畫藝時得到啟迪,反對中國畫停滯在仿古的樊籬和陳陳相因的習氣。他們提倡「國畫革命」 ,主張作畫要從現實生活和大自然取材,反映真實生活,並引進西洋畫法,融合中西繪畫之長,倡導「折衷中西,融匯古今」。

嶺南畫派的發展及合作畫的由來

二高一陳誨人不倦,他們的學生包括趙少昂 (1905-1998)、司徒奇 (1907-1997)、黎雄才 (1910-2001)、關山月 (1912-2000)、楊善深 (1913-2004)、趙崇正 (1910-1968)、何磊 (1916-1978)、黎葛民 (1882-1978)、周一峰 (1890-1982)、葉少秉 (1896-1968)、何漆園 (1899-1970)、蘇臥農 (1901-1975)、黃獨峰 (1938-1988)、黎明 (1929-2023) 等人,視為嶺南畫派第二代的中堅。 其中趙少昂、楊善深、黎雄才、關山月,曾以香港為家及舉辦畫展。1983年,四人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舉行了一次合作畫展,視為嶺南畫派的創舉,更是古今畫壇少見的盛事!

玉成合作繪畫構思的或許不只是四位大師。二十世紀下半葉,饒宗頤老師分別與先後定居香港的趙少昂和楊善深結為摯友,某次聚會中趙少昂提議:「我倆應合作一些畫,以作我等交遊之紀念。」 稍後,楊善深與饒老師也有合作之舉。九十年代初,廣東畫院為饒老師舉辦畫展,與黎雄才、關山月兩大師會面更多,鄧偉雄先生即動念邀請三人一同創作。 這批作品中的四十一幅,現正得到孫少文基金會贊助,饒宗頤文化館及一新美術館聯合策劃,於饒宗頤文化館(下稱「饒館」)展出〔編按:展期至2024年3月31日〕。

學者之畫與畫家之畫

「想著去玩的,就做不到學問」;「磨蹭磨蹭,資料就出來了!」每當做研究做得茫無頭緒,感到枯燥乏味的時候,總想起饒宗頤老師的話。的確,做學問必須刻苦、耐苦。老師的學術成就,與他過人的毅力不無關係。而令老師孜孜不倦的其中一個原因,必定是得到繪畫創作滋養。但與其說繪畫滋養老師的研究生涯,倒不如說學藝相攜!從前,饒老師到澳洲避寒回港,上課時會就見到他案頭上鋪著他未完成的寫生,彼邦山水,下筆卻有古人。在饒館所見,饒宗頤老師的合作對象不僅有善於山水的黎雄才和關山月,也有趙少昂與楊善深,花鳥畫佔大部分,既展示出饒老師與四君子在藝術上水乳交融的合作性,更反映嶺南畫派幾方面的繪畫特色:

《秋菊雁來紅》
《秋菊雁來紅》
《室有菜根香》
《室有菜根香》

1) 取材生活,重視寫生

嶺南地處亞熱帶,林木種類繁多,花木常青,果實終年不絕,因此花、鳥、蟲、魚成為畫家描繪的對象。五家的合作畫主要也是花鳥和家常食材,一幅《秋菊雁來紅》亞熱帶植物雁來紅入畫,《室有菜根香》是由饒老師寫白菜冬菇,後來趙少昂偶見桌上有桃子而乘興為之。 以山水見長的關山月、黎雄才,則與老師一起寫古松老樹,石頭秋草,使得展出的作品有多元一體的統一感。

《葫蘆蘋果》
《葫蘆蘋果》

2) 脫胎傳統,博采廣納

二高一陳等由於吸收了日本畫妍麗纖巧之風,美學上屬於「優美」(graceful) 類型。然而,四位嶺南大師卻在巧中求拙。而饒老師繪畫一向大膽下筆,小心收拾,皆表現出嶺南畫派工筆中帶寫意的傳統,異曲同工。 五位畫家兼采古今之長,技法可謂脫胎自傳統,也講求詩書畫三絕,及構圖虛實相生。他們又將西方繪畫的「線」和「面」化為書法用筆,以書法性線條寫畫,增加了線條的樸實之美;他們採用的沒骨寫意法則構成有筆法的「面」。饒老師有時因古詩啟發合作畫創作,有時用古詩題畫,或詩意入畫。讓觀賞者觀畫、讀詩,或猜詩,趣味無窮!嶺南繪畫背景多著色渲染,五位大師的合作畫卻回歸傳統中國畫留白和虛實運用,如《葫蘆蘋果》中巨大的葫蘆佔畫幅的三分之一,輪廓用飛白筆,輪廓內的虛並非無,因幾筆墨筆造成的斑紋暗示其「有」,再加上楊善深如西洋靜物的紅蘋果,布局便更完整。

《梅石仙蝶卷》
《梅石仙蝶卷》

3) 隨類賦彩,設色艷麗

由於嶺南畫派受西方印象派影響,著重光的表現,賦色甚為鮮艷。四位嶺南大師之中,趙、楊二人花鳥畫創作較多,用色也極盡艷麗之能事。當與學者合作,他們所繪蝴蝶仍會用粉、草蟲皆著色繪畫,但運用色彩卻變得在對比中求調和,在水墨映襯中見鮮麗,如《梅石仙蝶卷》中的水墨梅、石古拙,與賦彩的蝴蝶成鮮明對比,卻又互相生輝!

嶺南畫派與香港畫壇

1984年夏初,高劍父、陳樹人、趙少昂、關山月、黎葛民、楊善深共組「今社」,「擬每屆中秋節,各出作品展覽」。是年夏天,六人在香港聖約翰座堂舉辦「嶺南國畫名家書畫展覽」,蔚為文藝盛事, 也是嶺南畫派傳入香港的里程碑。同年,趙少昂將他建立在廣州荔灣區的「嶺南畫苑」移師香港,其時弟子包括歐豪年、盧清遠、林伯墀、林湖奎、梁潔華、何鳯蓮、胡宇基、黃磊生、伍月柳、趙世光等知名畫家,可謂桃李滿門。他們秉承嶺南畫派重視傳統之餘亦求創新的宗旨,對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藝術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和影響力。1970年代,楊善深為弟子創立「春風畫會」,促進同儕間切磋交流,畫會中的陳棪文、何珣瑤、劉孟寬等至今仍活躍藝壇。黎明於1996年取其師高劍父創辬的「春睡畫院」和「春潮社」之名,創辦「春朝畫會」;劉孟寬的《沐風畫會》;伍月柳的《嶺藝會》等,還一直使畫派薪火相傳。如今,第四代傳人也已經開枝散葉。嶺南畫派除了師徒承傳,也有家學承傳。如司徒乃鍾父親司徒奇也是畫派中的大師,現為香港蒼城畫院院長;周恒是趙少昂的外孫,翰墨因緣使他們自幼在多位大師指導下成為獨當一面的畫家,並都以私塾形式發揚嶺南畫派藝術。

宏揚中國藝術

嶺南畫派可說是近代中國畫最成體系,最有發展活力的畫派。事實上,嶺南畫派的杰出子弟,不只活躍於發源地廣州和香港,還遍及澳門、台灣,以至全球各地。以上所提到的傳人們,不少都穿梭不同國家舉辦展覽,又投身在各地藝術團體宏揚嶺南藝術。歐豪年說得對:「嶺南畫派應非局限為嶺南人所獨有,而是代表國畫創作。」

相片由一新美術館提供

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