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藝術

共融藝術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音樂會回顧:臺上臺下的對話

很多很多的「點解?」,這是筆者大概開始上幼稚園時,與爸爸在家附近散步,經常見到拿著紅白間條「士的」的人士,人人對他們避之則吉,小孩心裡產生恐懼而發出的問題。爸爸當時給我的答案是

共融藝術

《沉默の記譜》 — 聽不見的聲音

2016年南村千里接觸到一位來自廣島的失聰生還者,對於一個沒有聽覺的人來說,她眼睛看到原爆的一刻是很美麗的 。 在這場災難性的原爆中,她很幸運地逃了出來,但當她回到家時,發現家裡已經空無一人。

左:黃耀邦飾演太監榮福;右:沈栢銓飾演榮謙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共融藝術

再度「預演」的《奉天承運》——仍可琢磨的「通達」與「創新」

戲曲中心「小劇場戲曲節」《奉天承運》於去年預演,根據當時的演出評論,演出雖以「通達共融」為目標,但實踐成效尚有不少改善空間。劇目今年再度預演,喜見製作單位於「通達共融」與演出文本的處理上均有改動,以回應論者關注的問題,惟按再次預演的呈現之中,仍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值得製作單位再加審視。

共融藝術

欲通不達、求而不得的《奉天承運》:有關共融通達粵劇的新嘗試和討論

《奉天承運》是西九戲曲中心小劇場的最新作品〔2022年10月19、20日公演,筆者看了首場〕,在日益重視「不同能力人士」權益和社會共融的環境下,由戲曲中心製作的節目把「通達共融」的理念帶入粵劇是值得支持的,只是其成效必須予以檢視,才能追求日後更美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