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資料館最近再版推出許鞍華導演首作《瘋劫》(1979)的藍光影碟。猶記得這張影碟於2019年初版推出時,無甚宣傳,也似乎只在資料館有售,但仍有不少知音影迷搶購,迅即斷市;過去一兩年間,這張碟在個別銷售網站的標售價格,往往較原價高出兩倍以上。現在影碟可以再版,自然是好事。
許鞍華是上世紀70年代末期冒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中主力成員之一,以傑出作品數量(6度取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旺盛的創作力(逾40年創作不輟),以至在國際間獲得的認同(全球首位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的女導演)等因素來衡量,堪稱是同輩香港電影導演中成就最高的。《瘋劫》是她第一部電影作品,屬懸疑驚慄片,論內容和風格與後來的作品不算接近,但已多少顯現到她那份人道主義的關懷。更重要的是,從細節鋪排、畫面構圖到鏡頭運用,都明顯超越同期香港電影甚遠,果然是「新浪潮」的濫觴。此外,影片有大量在西環羲皇臺附近舊區拍攝的實景,設計極富心思之餘,如今看來,更別具歷史價值。
因此,《瘋劫》無疑是極重要的港產片(入選「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和「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自然值得資料館予以重視,作出數碼修復(藍光影碟的「特別收錄」部分詳細介紹了修復工作,在此不贅),並且與原片主解決了版權和收益問題,可以推出藍光影碟,供影迷觀賞收藏,實在難得。其實,過去坊間也有《瘋劫》的VHS錄影帶版本流傳。不過舊版本較修復版少了數分鐘;電影中又有多場夜景,在舊版中這些場面往往只是漆黑一片,修復版讓觀眾得以看清楚很多畫面細節。《瘋劫》的藍光影碟確實對保存香港電影歷史的重要一頁作出了貢獻。
從影迷(雖然可能為數不多)對購買《瘋劫》影碟反應熱烈,可見實體影碟這個媒介仍有一定市場。無疑,近年串流平台已成為電影在影院放映後最主要的發行途徑。過去曾是電影重要收入來源的租賃和售賣實體軟件市場,從過去的錄影帶、LD、VCD,到目前的DVD、藍光和4K影碟,銷量已漸走下坡,似有式微趨勢。以港產片來說,近年一些較為冷門的電影,往往根本不會出版影碟,因為對片商來說,根本無利可圖。
但是,比較狂熱影迷仍然相信,自己保存實體影碟是最好的做法。這並不是影迷「擁有」的慾望作祟,也不是因為可以隨時觀看的便利(串流大概同樣甚或更為便利);如果考慮到需要花費的金錢和擺放的空間,實體碟更沒有優勢。不過,影迷會擔心,串流平台上的電影終會有下架的一天。其他的觀賞途徑,不論是電視台(免費和收費)的放映、戲院或影展之類的重映,或到資料館或大學圖書館等地方觀看(假如這些機構擁有可供播放的拷貝,而公眾又有符合到機構觀賞的相關資格),對影迷來說就更沒有保證了,要依賴市場或機構決策者的喜好作決定。如果是經典名作或大師作品還好一點,重映機會較高,但如果是較為小眾趣味或只是某方面特別具有研究價值的作品,獲上述主流機構青睞的可能就較低。即使影迷選擇到版權情況成疑的某些電影網站觀看,其素材的主要來源還是影碟。
因此,所謂「禮失求諸野」,很多影迷都認為,影片資源盡量在民間流通,才是電影保育最有效的途徑。舉例來說,接近20年前,一家公司買下了邵氏公司的片庫,聲稱會將作品修復和推出影碟。當時很多影迷滿心歡喜,以為邵氏的過千部製作得以全數妥善保存,而且將會重新面世。那知該公司發行了數百部作品的影碟後,大概覺得餘下的片目市場價值不高,就不再推出影碟。該公司可能仍有保存這批作品的數碼拷貝,但是公眾重睹作品的機會已微乎其微。不過,其中多部作品邵氏早年曾批出歐洲或星馬的影帶/影碟版權,這些陳舊的歐版或星馬版就成為了一些有心人追尋的對象。即使影片可能配上了德語,又或經刪剪後與香港上映的版本不同,畫面質素更不甚理想,但至少仍可讓影迷有機會得睹這些舊作。邵氏的片庫獲得大公司整體收購尚且如此,其他中小型公司出品和獨立製作的散失情況自然更為嚴重。
因此,值得擔心的是,一些近期的中小型製作,由於不再推出影碟,到一、二十年後就可能在市面上完全湮沒。香港特區政府近年撥出不少資金鼓勵電影工作者開拍新戲,但是電影保育工作還是完全依賴電影資料館,其實當局也可考慮經濟援助片商出版實體影碟,作為保存香港電影的一種方式。當然,並不是所有電影也會得到像《瘋劫》的禮遇,但是即使是小額的撥款或貸款(相對於開拍電影的資金),應該也足以讓不少港產片願意留下實體影碟傳世,有助推動電影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