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串流平台盛行 「新電影」是否已出現?

《紙牌屋》是Netflix首部自資製作,口碑極佳,成為公司代表作品。
《紙牌屋》是Netflix首部自資製作,口碑極佳,成為公司代表作品。

電影串流平台的龍頭Netflix剛於7月19日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的業績,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訂閱用戶人數較第一季度進一步流失約97萬個。不少關心電影業內動態的人會特別注意這個數字,因為Netflix 4月公布的第一季度業績,出人意表,竟然流失了20萬名訂閱用戶,從2021年的第四季2.218億戶降至2022年的第一季 2.216億戶。雖然按比率計算,流失幅度不大,但卻是公司逾十年來首次出現用戶流失。Netflix當時更悲觀預測,第二季度訂閱戶還會進一步減少 200 萬戶,結果流失數字總算較預期為少。

正當大眾以為串流平台將逐漸取代電影院和各種形式的數碼光碟,成為觀賞電影的主流模式,Netflix的業績走勢逆轉,自然令人重新思考電影這種媒介的長遠發展方向。

細心分析該公司訂閱戶數目下跌的原因,並不會草率得出串流平台業務已到飽和、從頂峰回落的結論。Netflix的官方解釋,其中一項是公司暫停了在俄羅斯的業務,導致70萬個用戶流失(換句話說,撇除俄羅斯,全球用戶數目在第一季其實增長了50萬個)。公司提出的其他解釋,還包括:用戶與家庭以外的人共享密碼日益猖獗;美國和加拿大通脹升溫,不少用戶為了節省開支而退訂(兩國在第一季流失的用戶數目達64萬個)。

當然,Netflix沒有說出來的是,串流平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HBO Max和Disney+等近年加入戰團。多家荷里活(或譯「好萊塢」)電影公司過去將大量經典舊片交給Netflix,以為沒有多少人願意付費在網絡上觀看,近年發現估計錯誤,都已從Netflix收回影片,在自己經營的平台或其他平台上架。這自然導致部分原本Netflix的用戶轉投其他平台。

Netflix業績下跌的原因之一是面對眾多強勁的競爭對手,其中包括Disney+。
Netflix業績下跌的原因之一是面對眾多強勁的競爭對手,其中包括Disney+。

面對不利的業績和股價下瀉,Netflix已宣佈會重整策略和削減部分開支,包括裁員。筆者比較關心的倒是,該公司的製作和買片策略會否也因而轉變(目前相關資訊甚少)。Netflix自2012年起已自資拍攝影視作品,首作劇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已十分成功;去年的韓國劇集《魷魚遊戲》更成為各地熱話。其實,Netflix也有投資一些較小規模和冷門的作品。另外,即使是獨立製作(包括紀錄片),很多自知在電影院上映的機會不大,在製作時也已經以在串流平台上架作為主要發放渠道。因此,Netflix以至其他串流平台對小本獨立影視製作的發展實在舉足輕重。從另一角度看,即使串流市場真的已接近飽和,用串流作為觀看電影主流模式的趨勢,也肯定不會逆轉。

由此引伸出來的問題是:串流當道,傳統意義上的「電影」是否會在內容或形式上作出轉變?眾所周知,在家中以電視或電腦屏幕經過串流觀看電影的經驗,跟在電影院觀看很不同,我們不時會有旁騖,可能途中會暫時停下來(pause),離開座位去拿小食、上廁所或接電話之類,觀看途中也可能同時查看手機或平板電腦,更不用說影音效果及不上電影院了。

換句話說,串流通常是觀眾不甚專注的觀影方式,那種經驗比較類近觀看電視播放的電影或觀看電影的數碼光碟。但是,不論電視播放或光碟上的電影,電影工作者創作時還是以傳統電影(觀眾高度專注、不會中途暫停或完全停止放映、影音效果出色)為想像,因為電影院還是作品首個和主要的發放渠道。反觀若電影工作者早已預計作品會以串流為主要發放渠道,他們會因而調整其創作設計:怎樣吸引不甚專注的觀眾的注意力?怎樣令他們不是全神貫注也能明白劇情進展和作品想傳遞的訊息?另一方面,串流平台卻又讓電影免除了短時間內爭取理想票房來延長上映時期的壓力,可以有較長時間來累積觀看人數。

從近年串流平台投資拍攝的作品,我們已可以觀察到創作人因應作出的某些調整,最顯而易見的是作品長度和分成多集的形式愈見靈活。在內容方面,沒有電影檢查的掣肘,取材會否更為大膽?談到表達技巧,創作人會否捨棄含蓄內斂而趨向更為外露和易於明白的敘事風格,以吸引不甚專心的觀眾?

傳統影迷接著下來問的自然是:這種變化對電影這門藝術或工業的影響是好是壞?又或者,變化後的作品還是不是傳統意義中的「電影」?答案當然還得拭目以待。

這些問題也令筆者想起兩宗事件。第一宗是去年一些香港電影工作者有關香港電影前途的爭議,資深電影人兼網上意見領袖蕭若元表示香港電影不可能回復七、八十年代的盛況,游學修等新一代電影人不以為然,指香港電影仍大有可為,展開論戰。筆者認為,雙方談論的「電影」根本不同,蕭若元所指的是傳統模式電影工業,大概確已難復當年的規模,而游學修等所說的則是形式和發放渠道已趨多元的「新電影」,因此可說雙方各有道理。

第二宗事件出現於7月17日剛舉行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典禮中司儀彭秀慧鼓勵大家多入電影院看電影,言下之意,這仍是最佳和最應該支持的觀影模式。姑勿論這是否屬實,但是香港電影工作者是否已準備好,迎接串流世代下新模式的視像製作也是「電影」(目前金像獎仍規定曾在電影院上映的作品才可以參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