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嶺南文化養潤文藝產業的方向(香港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討論系列)

香港特區政府文體旅局十一月底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下稱藍圖),筆者借《藝術當下》平台提供一些觀察和建議。本文與藍圖中提到促進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目標一致。藍圖不計附件,內容共54頁,相信所承載的是一個開放式的框架。建設文化藝術之都,方法和取態必然朝著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路途,以共同締造新局。

圖片截取自《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封面
圖片截取自《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封面

藍圖涉及文化藝術多個面向,本文只集中討論方向1,即「弘楊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這一範疇中的第二項:推廣嶺南文化特色。由於嶺南文化特色,是安置於中華文化的概念之下的其中一個專項。本文先略就中國文化的意涵提出一點建議。

下一步是更全面深入探索「中華文化」的意涵

由學術用語到慣用語,中國文化和中華文化往往交替使用。早如錢穆先生的《中華文化十二講》,書名用中華二字,內容卻多用中國二字。錢穆先生又另有《中國文化精神》一書。劉述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化的檢討和前瞻》裏有多位名家的論述。傅偉勳先生更開創中國文化與「文化中國」的討論。筆者接觸到以中華文化為討論焦點的書刊,為數亦不少。提及的概念,包括了例如中華文化的悠久、融滙、吸收、融入力、同化力等。大抵「中華」文化表現一種比較多元和開放的形態。

香港大學杜若鴻博士的《中華文化論衡》提到,由「儒化」而「中華」的包容和凝聚力,對於海外的華人地區來說,具有深一層的「文化無疆界」意義,對世界文化也有一種特殊的借鑒意義。近年有關中華文化的討論,兼容和開放亦是主要的論述。例如「中華文明是一個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就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來源:作者:李曉倩《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發布時間:2024-10-17)

以上主要提到有關中華文化的特質。至於中華文化的具體呈現,參考資料更是汗牛充棟。這一個文藝藍圖既然提出了中華文化的概念,政府和民間的專家和業者,通過認真的探討,一定有助建立更堅固的理論基礎。

嶺南文化特質以及養潤文藝產業的方向

以下提出幾個步驟,第一、第二等的次序,只為方便敍述。現實情況下,不同步驟可以同時和交替進行。

第一步可檢視在嶺南文化這個概念之下,香港現存甚麼文化藝術的內容。即以文化藝術資產為概念,看一看現在擁有的是甚麼。這是一個盤點的過程,也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同時也可以是一個建立文化信心的過程。

嶺南文化藝術,包括建築和裝飾、園林、遺址、美術、飲食、曲藝等多個範圍。每個範圍下都各細緻的具體呈現,例如嶺南建築裝飾,有三雕(石雕、木雕、磚雕)和三塑(陶塑、泥塑、彩塑)。嶺南曲藝包括了多元的說唱傳統和多個曲種。回溯歷史,檢視現存,必然對未來創作起著積極作用。認識了已有的資源,才能全面思考如何建設產業。

把香港所呈現的嶺南文化立足於整體嶺南文化之下,我們便需要思考怎樣聯繫嶺南文化區內不同的地點,通過協同效應把產業化的效果擴大。這個步驟其實與大灣區的概念互相融攝。以旅遊為例,嶺南文化的旅遊點包括了廣東省和香港很多地方。現時交通已經十分方便,更加需要的是文化歷史的聯繫,讓中外遊客深入感受整體嶺南文化的特質,在區內不同地方暢遊和消費,讓整個區域得益。

嶺南文化當中,潮州和客家文化與東南亞很多國家的華僑關係深厚,例如泰國和新加坡。百越的歷史文化,是形成今天嶺南文化的因素之一。它與現在的越南仍有文化上的歷史聯繫。這種種文化因素,通過整理和再現,有機會成為發展東南亞文化旅遊的資源,乃至可能發展成面向東南亞各國觀眾群體的藝術產業。香港的舞臺藝術創作,也許可以考慮這一個方向。

粵劇藝術是嶺南文化的一大成就,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遺產。在香港編創和演出的一些粵劇作品,如《帝女花》,可以說聞名於世界各地。這是一項值得大力發展的文化產業。如何繼續發展下去,有待專家提出真知灼見。

也許不只是表演藝術,其他藝術類型也可以在嶺南文化的概念下發展不同的產業形態。例如,香港的博物館早已是嶺南畫派的藝展中心。由香港的大型博物館,以至規模較小的私人博物館,其實都可以考慮以嶺南畫風向全世界多作深入介紹。嶺南地區的其他藝術品,例如石灣陶瓷,都有十分深厚的根基,隨著時代而不斷吸收新的養料,十分值得向全世界介紹。

下一步再談一談較少人注意的嶺南文化。舉例言之,粵語吟誦可說是嶺南文化別具特色的一環。香港的學統、所聚的人物,都是形成粵語吟誦在此地發軔成長的因素。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資料庫)以「廣東吟誦」來描述這種「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粵語吟誦的代表人物,例如何叔惠老師、陳湛銓教授、蘇文擢教授等,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粵語吟誦如何發展成為一項文化產業?相信很多人都認為不容易想像。然而,文化產業是可以與其他範圍結合進行的。例如,香港已經是一個國際教育的中心,在教育上是否可以考慮把粵語吟誦包括在其中?吟誦有助學習記憶,也是一種在日常學習中的藝術實踐。教育界不妨多加研究。

文化藝術產業的形成,最核心的還是人:意念、計劃和執行,都由人才帶動。培養香港人認識自己的文化,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教育、學術研究和實踐機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最近開展了一項「嶺南文化與世界」的研究,重點是描述廣東文人文化景觀。項目的簡介說:「此處『嶺南文人』的概念,不僅指廣東這一地理範圍中的傳統士大夫,還包括香港、澳門等鄰近粵語地區及海外粵語移民社區的不同人物,涵括藝術、文學、語言、音樂、宗教、教育、物質文化、科學等多個方面。這樣,便可將『嶺南』置於中華傳統和世界輸入文化的交匯點,強調其在本土和世界文化史、知識史中的獨特作用。」

相信以上只是眾多香港的嶺南文化研究的其中一項。筆者相信,隨著人才培養的成熟,嶺南文化作為香港文化藝術產業的理念,將由他們的創意和推動,成就更加穩固的基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