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著名美學家、翻譯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朱光潛先生是香港大學早期畢業生之一。1923年他從港大取得文學士學位畢業,距今剛好100年。
1985年,香港大學在第124屆學位頒授典禮上向朱光潛先生頒授名譽文學博士,「以表揚其學術成就,以及在中國倡導西方美學研究的貢獻。」(典禮的官方讚詞)說明了學界普遍認為朱光潛先生最重要的成就在於美學。朱光潛先生翻譯西方美學名著,把西方美學的理論介紹給國人。1963年出版的《西方美學史》,被不少人認為是現代中國美學研究的濫觴。據載先生在港大的學習期在1918至1922之間,是官派來學教育專業的。
朱光潛先生的香港經歷,在他自撰的《回憶二十五年前的香港大學》(下簡稱《回憶》)中有頗豐富的描述。(據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文件載,寫於1944 年春嘉定武漢大學。)文中先述先生是第一次歐戰剛結束後由教育部選送往香港大學的二十名學生之一。「在洋氣十足的環境中,我們帶來了十足的師範生的寒酸氣。」這算是一種自我調侃吧。
先生以西方美學成名,然而初到香港時,英文也不是得心應手的。他這樣說:「從高等師範國文系來的英文自然比不上生來就說英文的同學。」有一次生病後第二天早,有位外籍教授用一種方法測試智力,結果先生是全班倒數第一。這與他的英語程度是否有關,又不得而知了。
《回憶》文中又提到,先生在香港大學跟朱鐵蒼和高覺敖最相熟。「兩人和我形影相伴」。 三位同住梅舍,又習慣了午後散步,一有空便沿梅舍後小徑經過莫理遜舍向山上走,再爬到山頂。由山遠眺,「霎時間把腦海裏一些重載卸下……香港大學生活最使我留戀的就是這一點。」
值得一提,朱鐵蒼和高覺敖後來都在不同領域取得成就。在香港的學術訓練至少應記點功勞。
朱鐵蒼是福建莆田人,原名朱維幹。他的學術成就主要在於寫成近百萬言的《福建史稿》,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被譽為是考證嚴密、觀點新穎、持論公允的專著。亦有人指出,朱鐵蒼承繼了章學誠和黃宗羲質的傳統,為近代中國寫成了一本體系完備的地方史。除史學之外,鐵蒼在教育、民俗、考古和語言等領域亦貢獻良多。
高覺敖從港大畢業後則專注於教育研究。1933年與唐鉞和朱經農共同完成和出版的《教育大辭書》,為中國早期教育學要籍,至今仍為人所重視。
至於《回憶》文中另一重要人物,是朱光潛口中「精神上的乳母」的辛博森教授。這位英國文學教授也是梅舍的舍監,先生就是跟着他學英文詩的。教授教懂他欣賞音節和意象多麼美妙、前後穿插安排多麼妥帖!讓他知道一個藝術家能把一個平凡的世界點染成一個美妙的世界。照如此描述,辛教授肯定為朱光潛開拓了美學的世界。
筆者接觸香港大學早期英文教育的資料不多。這位辛普森教授應該就是Prof. R.K.M. Simpson。香港教育大學的Scarlet Poon(潘穎思)在她2004年完成的博士論文中,有詳細描述香港大學英文系頭半世紀的教育。論文作者特別標舉1920-1951這段由R.K.M. Simpson帶領的時期。論文指辛普森教授強調英文乃認識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大門。沿此說,英文並非英格蘭或不列顛的專有語言,而同時是掌握西方知識的工具。(Poon的論文是:Colonialism and English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13-1964)
李少媚在她為香港電台撰寫的《從1928年說起──啟動香港聲音廣播的幕後英雄》(2013)一文中提到:「Professor R.K.M. Simpson以其港大教授的身份,專責安排教育節目,如聯絡大學教授,深入淺出的就各類專題,在電台作簡短講座,涵蓋天文地理、生物知識,以至現代文學,題材廣泛。」是辛普森以英文引介西方文化又一說明。
朱光潛先生最終走上西方文化「顯學」的美學研究,與辛普森教授的視野、立心和行動是一脈相承的。
在學界,美學也常被看成哲學的一門。事實上,好像大哲學家康德就把不少精力花在美學的探討上,《判斷力批判》就是這方面的皇皇巨著。
朱光潛的哲學種子,據他自己說就是在香港大學由奧穆先生播下的。奧穆先生是牛津大學古典科的畢業生,也曾當香港法院的審判長,後來回了英國。朱先生說:「你教的是倫理學,你堅持要我們讀亞里斯多德。」「校裏沒有希臘文的課程,你苦勸我到你家裏跟你學,用汽車帶我去。」「由於你的啟發,這二十多年來,我時常在希臘文藝與哲學中吸取新鮮的源泉支持生命。」
由哲學回頭說先生原本來香港學習的本行教育。上文已略提到同學高覺敖在教育研究上的成就。而在先生本人來說,其早期成名作《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在教育領域中影響之大是無可質疑的。
先生也曾提到當年一位同學何東小姐。何東小姐畢業後一生獻身教育。《回憶》文中如此說:「當時學校裏初收容女生,全校只有歐文小姐和何東小姐兩人,都和我同班。我是若無其事,至少我不會把她們當女子看待。」
這位何東小姐就是何艾齡。是何東爵士五女。幼年就學於私塾,受儒家思想薰陶。中學入讀拔萃女書院。1921年,香港大學首次取錄女學生時即考入英文系,1925年畢業,是為香港大學首位女性畢業生。其後她到英國倫敦大學倫敦國王學院修讀師訓課程,再在美國進修教育碩士。學成後,1929年到廣州嶺南大學任教了數年。期間學習不斷,1936年取得倫敦大學哲學博士。1940年代中期以後,基本上長期留在香港服務。
太平洋戰爭時期,何艾齡是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香港分會的理事,又出任香港兒童保育院首任院長。戰後,1947年出任培僑中學校董會主席,並在香港政府教育司署任職。1954年,何艾齡與精神科醫生葉寶明教授共同創辦香港心理衛生會,出任主席。她還創辦了孔教大成中學(今已易名孔教學院大成何郭佩珍中學),1963年至1967年間擔任首任校長。何艾齡其後移居美國聖地牙哥,1968年開辦華文孔教學校。同期及稍後,她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參與成人教育工作,並在軍營中為越南難民開展教育。及至晚年,更致力於特殊教育。2007年,這位朱光潛先生口中的何東小姐因心臟衰竭逝世,享壽102歲。
多花一點筆墨在跟朱光潛先生並不相熟的何東小姐上,因為她很能代表當年在香港大學修讀教育一批學子的初心、堅持和成就。與先生先後同期的同學在此不能一一追記,僅能以上述幾位側記朱光潛先生的「當年」。
朱光潛先生畢業那年,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先生在香港大學大禮堂(今陸佑堂)作了一次重要的公開演講。孫先生自云,其教育是香港得來的。(羅香林著《國父在香港之歷史遺跡》)同年,港大文學院進行課程改革,涉及「傳統漢文」課程的更改。這一切至今100年了。
朱光潛先生形容:「香港大學,我的慈母,你呢?於今你所哺育的子女都星散了,你在那山峰的半腰,像一個沒有鳥兒的空巢(按:當時香港被日本人佔領了),你憑視海水嗅到腥臭,你也一定有難言的寂寞!什麼時候我們這群兒女可以回巢,來一次大團聚呢?」那是1944年「茫茫不可曉」的嘆喟。
至今2023年,梅舍依然,往山頂的小徑依然,港大英文系依然有個辛普森教授獎項。孟實(朱光潛字)先生的著作,依然引領著後學走入美學研究的堂奥。